第二次全球戰爭又是一場規模空前的世界大戰。這場戰爭涉及到遼東灣群島、遼洲、月洲、炎洲、兩洋群島五大區域,戰場主要有凜冬戰場、遼東灣戰場、遼西戰場、天中海戰場。
一個一個說,進入30年代後,各國經濟走上了一段小高潮,發展的高潮為凜冬國帶去繁榮的生活,但是政治上,凜冬卻悄無聲息地走向了分裂。凜冬國全名凜冬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國家結構複雜,這點從名字中的“聯邦”二字就能體現。凜冬國內部由5個直轄市、6個省、3個特別行政區、3個軍事管理區、5個諸侯國和6個加盟國組成。凜冬在近代搞過分封製,引發了本土版的春秋戰國,最後形成了“戰國五雄”,不過最後都被凜冬國鎮住了,歸順了凜冬,這就是5個諸侯國的由來。而6個加盟國則是類似蘇聯的結構,是在凜冬國成立社會主義國家後加盟組成了今天的聯邦共和國。這樣的國家就極易出現像江蘇那樣的散裝現象。江蘇經濟發展整體均勻,這就使得省內出現普遍反骨的現象,省內其他12個地級市個個跟南京過不去,而縣級市又個個跟上頭的地級市不服,天天鬧獨立。這種想法的產因也很簡單,就是覺得自己很厲害了,要脫離上級管理,就像十六七歲的叛逆小孩一樣,覺得自己是大人了,成年人幹的事他們都要幹一遍。30年代的凜冬國就是這樣,凜冬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分散發展,在各地建立一個發展中心區域,再講這些區域與首都連接,形成地方中心帶動地方,首都帶動地方中心的分點模式,以保證每個地方都能均衡發展。這樣的均衡發展就使得一些地域產生了錯覺,看到GDP都差不多,就會覺得自己很厲害,覺得自己可以單幹,完全忽視了首都的貢獻,甚至反過來認為是首都在吸自己的血。
凜冬國內六個加盟國分別是撫努亞、呂甲、唐遂索、綺史芬、冬苔、達峰,五個諸侯國分別是澤林、尤皂、肖胡賀、笠斯慕、萄遲項。其中鬧獨立鬧得最凶的就是東部地區的冬苔、達峰兩個加盟國和諸侯國萄遲項。此外,萄遲項國還有來自黎光國在暗中支持,黎光國在凜冬國西南麵,凜冬國西麵還有一個魷魚國,也跟黎光穿一條褲子,凜冬國的分裂問題已經上升成了國際爭端,這是凜冬國內戰場的形成。
在遼洲西部還有一個艾色雷國,是個宗教國家,這國家統治階層人人都是二極管。艾色雷信仰以教,他南邊有個司坦國信仰沙教,宗教的不同促使兩國形成天然的矛盾,艾色雷東麵還有一些國家是不信教的,但艾色雷國的二極管們就認為,不信仰以教的都是沙教,是敵對分子。遼西戰場的策源地就此形成,另外司坦國境內陷入了軍閥混戰,大敵當前這些軍閥依舊想著自己的利益,這就讓艾色雷日後的入侵有了可乘之機。
天中海戰場並不複雜,主要矛盾就是兩個沿海強國,天中海是夾在月洲與炎洲的一片半內海,月洲的位置相當於地球的歐洲,所以這場衝突可以假想為南歐和北非的衝突。北方的主要是以安伯尼亞國為首的以教國家,跟艾色雷國同根同源,而南方是以鎬音國為首的沙教國家,所以天中海戰場跟遼西戰場是掛鉤的,他們都是宗教衝突。
安伯尼亞和艾色雷是同一宗教,他們很容易走到一起;艾色雷與司坦以及東邊的寧蒙、昂誰貝吉等國有矛盾,另一邊魷魚國和黎光國有向西擴張的意圖,這樣兩國就與艾色雷形成合作關係;黎光與凜冬國不對付,並挑起其內部矛盾,而東方國是堅決支持凜冬國的,所以黎光與東方自然成為敵對關係;遼東灣的仙麗與東方國關係不好,且一直想著伺機報複北灣,恰好櫻校國的征服計劃中將北灣列入首個侵略目標,仙麗可以借助櫻校的力量對付北灣,而仙麗此前與黎光國是合作過的,關係當然不差。於是櫻校、仙麗、黎光、魷魚、艾色雷、安伯尼亞六個國家形成了軍事同盟,他們在黎光國首都單隋市秘密簽訂協約,組成單盟。注意是秘密簽訂,世界其他國家還不知道他們的關係和意圖。
回到遼東灣群島,為了應對即將開始的征服計劃,櫻校國做足了準備,他們想盡辦法或進口或生產以籌集武器。北灣是他們第一個目標,他們就學習北灣軍隊的作戰習慣,研究北灣軍隊使用的武器,然後改良自己的武器。進入40年代,櫻校國已經儲備了黃金、鐵礦、石油等各種戰爭爆發時可能用到的資源,他們藏有坦克3000輛、飛機2000架、艦船有300艘。且這個時候,世界的焦點都集中到了凜冬國,1943年2月9日,凜冬國的冬苔、達峰兩個加盟國宣布各自獨立,凜冬國立刻出兵鎮壓分裂分子,凜冬內戰爆發,兩加盟國總兵力40萬,凜冬國當時出兵100萬,裝備和人數都占優勢,但因為正好趕上寒流,作戰環境惡劣,雙方都是打打停停的,戰爭爆發六個多月後,傷亡才不到一百人,嚴寒讓雙方根本無力作戰。戰爭一直拖到1944年的2月,暖季到了,雙方終於開始真正地戰鬥了,戰爭很快變得異常慘烈。同月12日,諸侯國萄遲項國發動叛變,與此同時,黎光國參戰了,黎光軍隊兵分兩路,北路進入凜冬支援叛變的萄遲項國、南路向海都共和國發動戰爭。1944年2月12日,戰爭由此正式升級為第二次全球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