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北灣70年代的發展(2 / 2)

1970年,一種全新的名稱在全世界迅速普及,這個東西隨著計算機的發明而出現,人們叫他“世通網”。他的出現掀起第三次科技創新運動,這次的科技創新同樣是在遼東灣群島發起,三次科技創新都在這一片島中,世界都在感歎,這裏的人們真是賽神仙。其實1960年,北灣搞出基因改造技術時,就有人預測1960年會發起新的科技創新運動,這樣說也沒問題,但是北灣將這項技術進行了全麵封鎖,不允許任何外國人了解,所以這個技術隻有北灣人內部擁有。不過1970年的這次革新,還是掀起另一場科技創新,包括北灣在內的多個遼東灣國家成為最早使用互聯網的國家。緊跟電腦的出現,網絡遊戲、網絡郵件、網絡購物等各類和網絡有關的產物相繼誕生。

也是在這個時間段,北灣的文化產業開始迎來了春天,網絡的誕生延伸出了新的繪畫方式,即電子畫,這個東西對北灣日後興起的動漫產業有巨大的推進作用。不過那還是90年代的事,70年代的北灣人主要拿他用來做PPT、宣傳畫裝飾和工業和建築業領域裏一些簡單的釋義動畫。北灣現階段的影視追求鏡頭寫實、演技精湛、劇本精彩,因為要求高,成本也十分高,每一部高投入的影視劇作品最後都掙不到幾個錢。音樂是北灣第一重要的文化,在第二次衛國戰爭期間,地下城的北灣人就是靠著音樂給予的力量才能繼續支撐下去。北灣三個國家的正式國歌也是在這個時候確立的,在此前,北灣是沒有國歌的。烏鄉國歌《星海行舟》、青沿國歌《向光》、鈴草國歌《生活的愛》,三個國家國歌與其他國家國歌在曲風和歌詞上有著明顯的差異,其他國家國歌在歌詞和歌名上都重點強調國家和民族,尤其是在歌名上,比如《某某國,神聖之國》、《某某國,我們的母親》、《某某國讚歌》,曲風上或是嚴肅、或是震撼。而北灣的國歌卻偏要開辟新路,他們曲調采用的是類似流行音樂的風格,其中烏鄉的《星海行舟》與青沿的《向光》采用溫柔平緩的風格,鈴草國歌《生活的愛》和北灣共用歌曲《稚嫩者的世界》采用歡快激昂的風,而在歌詞中甚至一句也沒提起和國家、民族相關的任何伺候,隻是當你聽完他們的國歌後,會被曲調和歌詞代入,讓你沉浸在歌曲中,不斷地摸索、腦補,這個歌曲裏的世界是什麼樣子,這就是北灣三國國歌這樣創作的目的,讓你根據歌曲對這個世界產生好奇,進而主動去了解這個世界。

他們的國歌有正式版和加長版,正式版是合唱,因為受國際慣例影響,國歌時間不宜過長,所以專門錄製了正式版,在國際重要場合使用,而加長版就是怕正式版太短不夠聽者欣賞而錄製,加長版是獨唱,版本不僅時長加長、增加了一些前奏、尾聲和中間銜接段,在不同段還會寫上新的歌詞。

當時世界上沒有國歌的國家有點多,有了北灣的起頭,那些沒有國歌的國家也開始仿照流行音樂曲風製定自己的專屬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