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番激烈的爭論,楊勇快要昏昏欲睡時,徐德言等人終於將數份寫滿密密麻麻名字的宣紙呈現給楊勇:“皇上,這是全部新科舉子的名單,請皇上過目。”
楊勇精神一振,將睡意驅散,接過士子名單瀏覽起來,明字科人數最少,二十人很快看完,這些人主要是書寫出眾,字優字劣一目了然,錄用的士子主要進崇文館和秘書監工作,楊勇隻是一掃而過,明法、明史、明經三科則複雜多了,從這三科出來的士子基本上經過學習一段時間後就可以外派為官,隻是相對於明法,明史兩科來講,明經一科的競爭實在太過激烈。
明法,明史兩科加起來隻有一千二百餘人報考,錄取人數為一百人,每十二人就有一人錄取,這個比例已是非常高了,由於許多世家子弟瞧不起明法,明史兩科,導致報考的多是普通人家的子弟,倒是讓這些普通人家出身的子弟撿了一個便宜,各個主考與副考也真正做到了公正,公平,楊勇隻是略略翻過幾份,將他們的答卷與名字對應上號就略過不看,點頭通過。
拿起明經一科的名單時,楊勇頓時感到上麵許多名字都熟悉,其中不泛許多朝中大臣子弟的名字,楊勇看得頭疼,公開閱卷就有這樣的弊端,縱然自己再三交待,考官也不免看人打分,不過,好在明物,明算兩科必考內容多是客觀題,閱卷之人尚不至於錯的打對,對的打錯,所以這份名單上世家子弟的名字雖然占有六成多,還有三成左右為寒門子弟所據。
整個明經科,報考的人數接近萬人,隻有八十人錄用,真正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能在中間脫穎而出的寒門子弟,其才能自不必說,這就夠了,加上明法、明史兩科平均下來,基本上形成了寒門與世家子弟平分秋色的場麵。
楊勇原先以為,這次科舉寒門子弟錄取的人數能占到三成就可以了,沒想到差不多占到五成,這是因為今年是第一次科考,有許多世家子弟準備不足,錯失機會,到下一次科考才是真正考驗的時候。
論起報考的人數,世家官宦子弟或許不到一成,卻要錄用五成,不過,比起以前靠舉薦為官者幾乎九成都是世家子弟時,這已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楊勇並不奢望科舉就能一步到位,先把科舉定為常例,用十年甚至數十年百年時間來一步步完善,這才是楊勇的目的。
將名單合上,楊勇道:“恩,就這樣吧,明天張榜公布。”
“臣等遵旨。”所有考官都鬆了一口氣,為了這次科舉,他們已是數月沒有回家,雖然在皇宮裏好吃好喝,隻是科考沒有完成,誰也不能輕鬆。
“放榜了,放榜了。”第二天一大早,差役們便敲鑼打鼓,在京城各個住有士子的酒樓客棧通知,聽到消息,所有的士子都迫不及待的向貢院方向彙聚而去。
等到劉元進和朱燮兩人趕到時,整個貢院外已是人山人海,劉士啟因為丟了考題,疑神疑鬼之下與兩人關係搞僵,此時卻沒有和他們在一起。
“朱兄,怎麼辦?”看到這麼多人,劉元進頓時有點傻眼。
“怕什麼,擠進去。”朱燮毫不含糊的道。
“好!”劉元進大聲應道。
雖然兩人都自付才學過人,隻是這麼多人參加考試,錄用的人畢竟有限,沒有看到自己的名字前,誰也不能說自己有把握,若是要等到別人都看完,等到晚上也未必等到,誰有那個耐心?
兩人用勁力氣往裏麵擠去,此時士子多祟尚遊學,毫無後世讀書人的文弱之氣,被劉元進,朱燮擠到的士子也毫不示弱,一邊阻擋,一邊往前擠,各人腳下亂踩,不時傳來唉喲唉喲被踩痛的聲音,好在大家還顧忌到斯文,倒也少有人破口大罵,隻是手腳亂動是免不了的。
也不知挨了多少腳,劉元進和朱燮總算滿頭大汗的擠到了前頭,兩人睜大眼睛,從上到下,一個個名字找去,朱燮突然大笑起來:“哈哈,我中了,我中了。”
劉元進定眼看去,隻見上麵榜單第四十九名寫著朱燮的名子,下麵則隻有一名叫魏彬之人,榜單到此截然而止,劉元進向朱燮道喜後又連忙往上看,找來找去就是沒有自己的名字,不由心頭發苦,一時心灰意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