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朝中科舉出身的官員還屬於少數,總共也不過數百人,各個世家也不再對科舉有所抵觸,在他們看來,科舉錄用的人數到底有限,對他們利益的損害也有限,這些年,朝庭已經徹底將朝鮮半島平定,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都成為曆史,土穀渾也被大隋於大業十二年收入版圖,而西突厥由於不能抵擋大隋的兵鋒,開始比曆史上提前了數十年的西遷,至於西突厥提前西遷,還能不能在歐洲站穩腳跟,那就不是楊勇考慮的了,限於現在的交通條件,大隋不可能追殺西突厥人到歐洲去。
新得到這麼多的領土,朝中所需官員自然也大為增加,僅靠科舉出身的士子根本無法填補空缺,大量的官職還需世家出身的子弟以及依靠軍功提升起來的軍官擔任,楊勇不是不可以多錄用士子,隻是沒有這個必要。
眼下大隋還屬於擴張期,科舉又是剛剛開始,若是現在大量錄用士子形成定例,到以後錄用的士子必定越來越多,而官職有限,不可避免的象後麵的宋一樣產生大量的冗官冗員,何況減少錄用士子的比例,還可以緩和皇權與世家的矛盾。
隻要科舉進行下去,終究大部分文官都會從科舉產生,或許數十年,或許上百年,數百年,眼下其實無論是世家還是普通百姓,對於科舉出身的官員都會高看一頭,這也導致了許多世家子弟發奮讀書,視科舉才會正途。
這是楊勇登基的第十四個年頭了,恰逢楊勇五十大壽,皇帝的生日在十月份,從六七月份開始,京城明顯著熱鬧起來,先是外國使節陸續來到,接著是偏遠地區的官員或委托親信,或親自入京為皇帝祝壽。
這些年,周邊各國國主都過得心驚膽戰,大隋兵鋒所指,各國無不披靡,好在大隋用兵的方向一直在北方,南方各國如林邑、真臘、驃國、六詔一直平安無事,不過,隨著大隋對南方的開發,海南已建立了海軍基地,大隋的海軍經常駛入林邑,真臘等國海邊,讓這些國家不得不重新緊張起來,借著這次大隋皇帝五十大壽的機會,各國自然要派出使節道賀,盡量拉近與大隋的關係,防止大隋兵鋒指向自己。
為了討好大隋,這些使節無不帶著各國特有的珍禽異獸進京,大象、孔雀、寶馬、白虎……應有盡有,倒是讓京城的百姓大開了一回眼界,許多官員也乘機大拍皇帝馬屁,視各國使節賀壽和獻上的各種珍禽異獸為祥瑞。
對於各國使節進京為自己賀壽,楊勇並沒有太過在意,吩咐理藩院好生接待,各國獻上來的禮物也一一笑納,給各國賜回禮,不過,別想有加倍賞賜這種好事,皇帝在對外方麵一向小氣,所賞賜的東西多是一些玩賞之物,價值能有各國進獻物品的一半就算不錯了。
對於皇帝的小氣,理藩院的官員頗有微詞,****上國,富有四海,豈能如此小氣,豈不是讓外藩看輕,剛開始時,他們簡直不好意思將賞賜的物品交到各國使節手中,不過,皇帝的傳統一向如此,理藩院的官員也不得不硬著頭皮將東西給他們。
那些來京的使節對大隋皇帝能收下他們的禮物卻是異常的欣喜,絲毫不在意皇帝的回禮,在他們看來,大隋皇帝隻要收入禮物,自然就不會派兵攻打自己,確實也是如此,大隋一直沒有攻打他們。
這天,京城東門又是一隊人馬駛了過來,這隊人馬顯得風塵仆仆,每個人都騎著高頭大馬,穿著軍衣,馬上橫放著兵器,中間護著兩輛馬車,其中一輛載人,一輛卻是載著碼的高高的箱子,一看就知道是外地進京給皇帝賀壽的官員。
對於這些陸續來到京城的官員,百姓們已經習慣了,除非有外國使節裝截各種珍禽異獸進京,才會引起百姓的興趣,城門口的士兵也隻是稍為看了一下對方的文書,見到文書無誤,馬上揮手放行,連多看一眼的興趣也沒有。(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