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族人幾乎全體發配,無疑在呂宋鳥島上會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隻是楊勇卻不用擔心,一是朝庭會繼續加大往呂宋島上的移民,到了一定時候要配發官員,二是有海軍基地在呂宋,可以就近監視,而且除了李家,衛文升連同衛氏家族的也同樣被發配到呂宋,衛氏人數雖然比李氏要少得多,不過,衛文升尚在,而且還保留了一定的爵位,可以說占據了一定的優勢,經此一事,兩家幾乎沒有和好的可能,楊勇自然不會擔心李氏有什麼興風作流的可能。
大業八年的十月份,隨著中舉的士子趕赴各地上任,大隋的第一次科舉順利完成,從中舉的士子名單公布到官員上任,中間有間隔半年左右的時間,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楊勇吸取了後世僵硬化的科考教訓,士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雖然從千軍萬馬中選撥出來,卻不通世事,趕任後權力操從於地方小吏手中,自己隻會作泥塑木偶。
這樣的官員自然不是楊勇所需要,也不是一個王朝所需要,雖然現在科舉的內容比曆史上要大大充實,可是楊勇也不認為這些士子沒有經過培訓馬上就能處理各項衙門事務,作為第一次開創科舉的皇帝,楊勇有必要給後世留下更加合適的製度,現在官員要處理的事情遠比後世要簡單,毫無疑問,經過半年左右的時間培訓,基本上可以讓中舉的士子對於自己以後的工作有一個全麵的了解,對於一些實在不適合為官之人,朝庭也可以不授予官職。
為了防止被淘汰的人承受太大的刺激,楊勇還是作好了補償的準備,基本上是多賞賜財物,以示朝庭的恩德,無論如何,如果有中舉的士子最後淘汰,對個人,對朝庭都是一個巨大的損失,想想就知道,一萬多士子趕赴京城,隻有二百人中舉,而這一萬多士子又是從更多的讀書人當中選出來,而且以後的讀書人會越來越多,其間的花費簡直無法統計,若是對中舉但不適合為官的士子簡單打發,確實不合適。
不過,好在這次中選的二百名士子都不是那種死讀書之人,從公布科舉到考試,中間僅有僅僅的兩年時間,扣除士子趕路和其他原因耽擱的時間,實際上隻有一年半左右的時間,考試的內容又是如此豐富,能從中脫穎而出之人,基本上都是聰明之人,倒也沒有人在培訓的這半年時間被淘汰,倒是讓楊勇鬆了一口氣。
這些士子除了一小部分留在京城外,多半要下放到地方,下放到地方的官員都是從最低層做起,他們並沒有資格擔任一縣之主,擔任的都是從九品的官職,下縣縣尉,中縣署丞,書數學博士等職,唯有一人卻一下子從七品官做起。
不過,卻沒有人對此人有何羨慕,反而看著他的目光充滿同情,這個人就是這科差點卷入泄題案中的劉元進,他要去的地方是呂宋,直接擔任呂宋的主官,皇帝已經決定在呂定宋設縣,以呂宋現在的人口,即使是縣也隻是一個下縣,皇帝卻將之直接指定為上縣,其主官一切待遇都與上縣縣令相同。
對於這個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卻沒有人願意接住,無論是現任官員還是一般士子,無不視呂宋為畏途,許多人寧願做一個小吏也不願去呂宋接任縣令之職,唯獨劉元進卻主動提出擔任呂宋縣令。
對於劉元進的想法,朱燮差點以為好友瘋了,隻是劉元進竟然自己提了出來,他就是勸解也沒有用,隻能為劉元進歎息不已,以為劉元進受到了刺激才會如此。
聽到有士子請求擔任呂宋縣令,皇帝聞之大喜,親自召見了劉元進,對其大加勉勵了一番,盡管如此,還是沒有人看好劉元進,或許三五年之後,這個劉元進就會被皇帝徹底遺忘,一輩子待在那個蠻荒之地。
時間過得很快,大業九年、十年、十一年……一直到大業十五年,就這麼平平常常的過去,期間在大業十一年,大業十四年又分別舉行了一次大考,大業十一年錄用士子一百二十名,大業十四年共錄用士子一百五十名,自此,科考已經深入人心,製度也確認下來,每三年舉行一次大考,錄用的士子在一百至二百名之間。
大業十五年時,頭一批錄用的士子已經為官七年了,許多人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升遷,一此升遷快的人已經邁入五品官員的門檻,成為朝中高級官員,低一些的也做到了六品,七品,這批官員的政績在各級官員中本來就比較優秀,又因為同為科舉出身,容易抱成團,加上皇帝的特意關注,升遷的快也是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