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孝子傳.寓意廬山(1 / 1)

昔有孝子,名曰鄭興,字伯陽,陳國人也。鄭興少失父,事母至孝。母嚐病,鄭興衣不解帶,藥必親嚐,夜不解衣,守望母親病情。鄰裏稱為孝子,鄉裏敬仰。

陳國之地,山水回合,風氣溫和,民風淳樸。然有一年,陳國大旱,田地荒蕪,百姓饑餓,死者無數。鄭興家貧,僅供食粥。鄭興念及母親年老體弱,心生憂慮,恐其不能度過饑荒。

一日,鄭興赴外地謀生,路遇一長者,謂之曰:“子孝矣,然世間艱難,何不赴泰山采取鐵礦,換取糧食以養母?”鄭興感悟,遂辭別母親,徒步千裏,赴泰山采鐵。

泰山之巔,怪石嶙峋,鄭興不畏艱辛,攀爬峰巔。忽見一巨人,執鐵錘鍛鐵,聲如雷鳴。鄭興拜謝巨人,懇求賜予鐵礦。巨人感其孝心,贈以鐵礦,並告之:“此鐵非凡品,用以換取糧食,足可養母。”

鄭興得鐵礦,徒步歸家。途中有買家見鄭興鐵質優良,願出高價購買。鄭興婉言謝絕,曰:“此鐵隻為養母,不願換取他物。”買家感歎其孝心,贈以糧食,助其養母。

歸家後,鄭興將鐵礦交給當地鐵匠,鐵匠驚歎不已,謂之:“此鐵品質上乘,價值連城。”遂以高價換取糧食,鄭興家得以溫飽。

鄭興母親得糧食,病漸愈,喜悅不已。鄉裏人稱頌鄭興孝順,陳王聞之,賜鄭興孝子之名,表彰其孝心。鄭興以此名譽傳頌千古,成為中國孝子之典範。

故事流傳,世人皆以鄭興為楷模,孝順父母。鄭興之孝,感天動地,陳國風氣為之改變,百姓和睦相處,尊敬老人。陳王聞之,心生喜悅,於是下令全國弘揚孝道,以孝治天下。

鄭興享年八十,父母皆享高壽。鄭興子孫繁衍,家族昌盛,代代相傳,孝順為本。陳國因鄭興之孝,風氣更正,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繁榮。鄭興之孝,成為千古傳世之佳話,永遠鐫刻在人們心中。

…………………………………………

古人雲:“處世之道,在其言行。”此言得矣。今日所述,乃一古人寓意廬山之事,以顯為人處世之要。

昔有賢士曰子綦,隱於廬山。其山峻拔,泉瀑潺潺,鳥語花香,為一世外桃源。子綦閑適,日以吟詠自娛,與廬山共存。山中有道人,名曰玄真,諳於人情世故,子綦敬之。

一日,子綦問於玄真:“夫處世之道,何者為要?”玄真微笑,答曰:“言行一致,是為處世之要。”子綦疑惑,曰:“吾久隱於山,未嚐有過失,何以謂言行不一?”

玄真引子綦至山腰,指一瀑布曰:“觀此瀑布,可知廬山真麵。”子綦觀之,瀑布自山頂傾瀉而下,彙成溪流。曰:“此瀑布落差極大,水源豐沛,令人敬佩。”

玄真曰:“此瀑布雖美,而下流之水,卻混雜泥沙,不堪飲用。子綦可知其故?”子綦答曰:“願聞其詳。”玄真曰:“瀑布之上,山民汲取清水,以供生活。然瀑布之下,山民疏於治理,以致清水變濁。夫瀑布之初,清純無瑕,及至下遊,麵目全非。此非瀑布之過,乃山民言行不一也。”

子綦聞之,豁然開朗。言行一致,處世之道也。自此,子綦秉持此道,處世無礙,廬山之民,皆敬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