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有農夫,名曰張三。生活於膏腴之地,勤勞務農,朝夕不懈。其地界有一官僚,貪婪無厭,橫征暴斂,苦害百姓。張三老實本分,不堪壓迫,遂發一念:以詩抒情,喚起共鳴。
一日,張三於田頭勞作,見官僚使者征收田租,百姓苦不堪言。心生憐憫,乃作詩一首,以抒發其對農民的同情和對官僚的諷刺。詩曰:“憫農”。
詩曰:“四海風雷動,千裏餓蜉蝣。田家輸稅苦,誰憫蒼生愁?官府苛政猛,猶如虎狼逑。鞭笞催租急,百姓苦難當頭。”
詩傳千裏,民眾紛紛傳頌,感同身受。官僚聞之,心生恐慌,懼怕民意沸騰,危及己身。於是,官僚心生一計,欲陷害張三。
時值荒年,官僚遂借機誣陷張三盜割官糧,欲加之罪。張三被捕,百姓嘩然,皆為張三喊冤。官僚不顧民意,強行將張三押解至官府。
審訊之際,張三毫無懼色,直言自己所抒發的情感,皆出於一顆善良之心,為民請命,何罪之有?官僚為之語塞,但仍不肯釋放張三。
此時,皇帝聞聽此事,心生憐憫,詔令審查。官僚無奈,隻得將張三釋放。張三得救,感激涕零,再作一詩以謝皇帝:“感恩”。
詩曰:“聖恩浩蕩寬,草民感恩戴。冤獄得昭雪,再造之恩莫敢忘。”
皇帝見詩,心生感慨,遂下令整頓官場,嚴懲貪腐。百姓欣喜,生活漸趨安寧。張三重回田間,以詩抒懷,歌頌盛世。
………………………………………………………………………………………………戰矣!戰矣!生死兩茫茫,英勇獻身國家,馬蹄聲震動千裏,烽火連天,煙塵滾滾。古今往來,幾多英勇誌士,舍生忘死,奮戰沙場,贏得身後名。
晉之陽春,萬物熙熙,鳥鳴花香。有其村,名曰良人,世傳驍勇善戰之民。村中少年,皆矢誌忠貞,戍守家國。時有匈奴犯邊,皇帝詔令征兵,村中少年踴躍應征,矢誌報國。
村中有二人,曰袁期,曰子秦。二人自幼習武,情同手足。此次征兵,二人同入征途。臨別,子秦謂袁期曰:“此戰凶多吉少,吾恐此生難以相見。”袁期笑曰:“有何懼哉?但願為國家捐軀,馬革裹屍,亦吾之榮幸。”
戰事緊迫,子秦袁期隨軍前行。千裏烽火,血染征袍。一日,袁期中箭身亡,子秦悲痛欲絕。遂葬袁期於戰場,手持其劍,誓言複仇。戰後,子秦得勝歸鄉,村中百姓歡迎,然子秦麵無喜色。夜半,子秦潛至袁期墓前,淚如雨下,哀嚎之聲,動人心魄。
子秦將戰事經過告知良人村,村民無不為袁期惋惜。此時,一老者撫須歎息:“戰爭殘酷,生死無常。吾輩當自強,守家國以安民。”村民聞言,悲痛化為力量,勵誌習武,捍衛家園。
歲月流轉,良人村愈發強大,勇士輩出。子秦已老,仍守著袁期的墓,每逢清明,痛哭祭奠。一日,匈奴再度犯邊,皇帝再次征兵。此次,村中少年義無反顧,矢誌複仇。子期含淚送別,望英勇之士,為國捐軀,馬革裹屍,亦為其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