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風起洛陽(1 / 2)

洛陽城玄甲軍,正是大奉宗親的執法衛隊。

作為皇族護衛隊,他們在世家貴族,官勳和豪強之中顯得鶴立雞群,高人半階。

但是在皇帝麵前,所有人都矮了半截。

皇族這些年一直以為自己可以控製衛仁民,誰知道這人竟然能狹天下大勢,皇族宗親反倒成了擺設。

更讓皇族宗親忌憚的是,那個出身豪強的田鳳兒,智計百出。

田家當年控製了好幾個傀儡皇帝的曆史功績,讓所有世家奉為圭臬。

但是皇族,卻一直將他們當做眼中釘肉中刺。

衛仁民娶田鳳兒,皇族一直是保留態度。

這些年的風言風語,都是從皇族內部刮出去的。

好在一生最善於養蠱的老族長一直巍然聳立,要不然,在堅強的堡壘,也有倒塌的時候。

衛仁民的梵淨山一行,並沒有稟告老族長。

老族長也懶得去過問。

這些年皇家的生意做到天南海北,每次都是盆滿缽滿,說到底是因為大奉有了直道,而皇族對直道有優先使用權。

出了軍隊,就是皇族的權限最大。

更讓族長老年無法擱置的是,當初整個皇族都是反對修建直道的。

當年大奉實在是太弱了,每年冬天都要派民工去龍門渡,蒲津渡,風陵渡鑿冰。

免得對麵的魏國,韓國和趙國出兵,直接占據了都城。

這樣的局麵下,還不強兵固守,反倒是大興土木,研究直道的修建。

這不就是取死之道嗎?

誰知道這十多年下來,大奉各地的直道就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脈,各地的資源源源不斷的流動,皇家的貿易簡直是滾雪球,幾何倍的增長。

皇家如此殷實,國家稅收就更不用說了。

在大奉頒布開墾的土地歸開墾者所有的時候,工匠們竟然玩命一樣的造出了前所未有的鐵器農具,遠在朔北的軍隊中,竟然研究出來了休耕製度,糧食產量一下子穩步上行。

糧庫滿了,大奉的人口也就自然上來了。

直道的用途一下變得讓人看不清楚了,司空帶領的官員丈量土地,勘定山勢礦藏,將整個大奉都清算了一遍,寫成了一本海國圖誌。

皇宮裏現在能吃到的蟶子,花甲,鮑魚,扇貝都是直道上送過來的,新鮮的很,禦廚撈出來的時候,蝦都活蹦亂跳的。

為了更好的運輸貴重的東西,工匠甚至改良過無數版本的車架,從一匹馬到四匹馬,又到了六匹馬的車,據說新研究的車,皇上喝茶都不會灑水出來。

一條路,帶動了太多的變化。

前幾年派出去的太學生,都是跟著直道府的官員在地方上建立學宮,讓庶民的孩子上學讀書,天下簡直是要亂套了。

這個衛仁民,腦袋裏裝的再也不是皇家宗親,他喜歡的是漫山遍野衣不遮體的庶民和奴隸。這不僅僅是讓皇家宗親心裏看不起,更是讓世家,貴族和官勳從心裏不舒服,隻有邊塞的武將大老粗們,還傻嗬嗬的樂著。

不過武將這些提著腦袋拚命的人,都是出身寒微。

而且軍中以敵人人頭作為計算功勞的客觀指標,讓他們從心裏覺得一切都可以計算,沒有陰謀詭計。

幾次世家的運作影響到了軍隊的職級評定,皇帝竟然下令徹查,並且因此修改大奉律法,凡內鬥者,降爵罰俸祿,所在家族三年類不可入官吏係統,直係子女不可入官學。

剛開始大家不以為意,沒想到短短幾年,直道府改造的官吏係統,成了人們眼中的香餑餑,考公務員成了最有前途的職業。

這讓盤踞在洛陽城的韓家,平陽城的霍家,山陽城的田家等一些貴族豪強內不出現了巨大分裂。

正在世家猶豫的時候,皇家太學將分校開在了大奉五十四郡之內,年滿6歲到15歲孩童入學,費用全免,提供食宿,教師自太學生,直道府優秀官吏直接輪值。

布告下達之日,大奉子民熱血沸騰,很多地方都給皇帝建立了生祠。

後來學校的管理,全部是皇後田鳳兒一手打理,民眾隨手就給田鳳兒也塑了金身,放置在皇帝身邊,日日祈禱,天天上香。

這一來,很多人就心中幹著急。

順應天下大勢,是必須要做的。

當年韓家不信邪,非得要和皇帝扳一扳手腕,那之後,洛陽城差點沒給老百姓下跪。

三年不到,洛陽人口銳減50%,賦稅不到先前的三成。

現在的洛陽城,幾乎成了一個空城。

駐紮在洛陽城的衛綰,這幾日很是心中不得安寧。

原本宮中一直沒有動靜的皇後,田鳳兒竟然在梵淨山上有了如此聲勢浩大的身孕。

按照父親信中所說,幾乎和曆史書上的開國始祖一樣。

龍吟不斷,紅光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