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的是富貴人家,交的是窮苦百姓,保的是一方水土”,這便是楊老爺子夫婦和三位子女在北平人盡皆知的原因。雖然比不上祖宗的功績,但在老百姓心中卻立下了好的口碑。
楊薌,據聽說是唐朝皇帝武則天生母武楊氏的嫡係,按照當時來說,也算的是皇親國戚。
清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侵占中華,毀壞圓明園等多處古跡。就在舉國憤慨的時候,楊老爺子毅然加入了義和團。幾經沙場,扶清滅洋。最後義和團運動失敗,楊薌也算就九死一生,回到北平。也有人說楊老爺子是叛徒,背棄了義和團的宗旨,投靠了八國聯軍並得到了一筆不菲的財富。但是時間太過久遠了,也沒人去考證,這下文也就無從說起,成了一個謎。
楊老爺子年少的時候,家境貧寒,吃得上頓沒下頓。日子過得實在太清苦,二老死的又早,剩下楊老爺子孤苦伶仃的,讓人看著實在是過意不去,鄰裏鄉親的都伸出手去接濟他。從義和團運動失敗後,楊老爺子回到北平,打拚了幾年,省吃儉用的積攢一些銀兩,買下了幾塊良田。正好那幾年雨水不錯,很快買地的本錢就回來了。楊老爺子也算的精明,一連幾年,買下了北平數十畝的良田,日子也過得不再像以前那麼清苦。
日子過好了,就該想著成家立業了。這不,沒過多久鄰裏鄉親的撮合,便娶了米鋪魯老板的千金,郎才女貌、門當戶對,這鄰裏鄉親的好不羨慕。娶了媳婦,楊老爺子幹活也更加賣力氣,生怕這魯氏受到委屈。大概是小時候吃得上頓沒下頓的窮怕了,如今對魯氏真的是疼愛有加。這魯氏也不枉楊老爺子的悉心照顧,在米鋪那是大家閨秀,如今到了楊府洗衣做飯去農田幫工,什麼事情都搶著幫楊薌幹,早就沒有了當年的架子。有人說這魯氏生的旺夫像,沒過多久這楊老爺子就成了北平數一數二的種糧大戶,也建起了大宅子。
年幼的時候家境貧寒,沒少受到鄰裏鄉親的幫助。現在日子過好了,從來沒有忘記這鄰裏鄉親的恩惠。趕上年頭不好的時候,經常會把家裏的結餘分給老百姓,或是開設粥棚讓大家吃得上飯。這吃水不忘挖井人,您來我往,有了困難互相幫助的,讓這楊薌兩口子名利雙收,年紀輕輕,就在北平立下了好的口碑!在當時動蕩的年代裏,楊老爺子一如既往的幫助窮人,風雨飄搖的北平城裏,輾轉三十幾年,楊薌楊老爺子的大名早已是婦孺皆知,成為當時赫赫有名的一方鄉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