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微鏡也看不到的病原體(1 / 2)

顯微鏡也看不到的病原體

細菌和病毒大不同

隨著顯微鏡的發明,人們確認了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的存在。自19世紀科赫發現致病菌以來,瘴氣理論幾乎銷聲匿跡。所謂傳染病,就是來自體外的微生物在體內增殖而引起的疾病,早已盡人皆知。

但是,後來又發現了用顯微鏡也看不見的微生物——病毒。

盡管大眾經常將細菌和病毒混為一談,但它們是兩類完全不同的微生物。首先,它們的大小完全不同——病毒非常小,隻有細菌的1\/100,所以普通的光學顯微鏡根本觀察不到。人類首次觀測到病毒,是在電子顯微鏡在德國問世之後。那時距離列文虎克發現“微小動物”已經過去了兩百多年。

微觀環境常被稱為“微米世界”。微米,即毫米的1\/1000。細菌的大小大多在這個尺度。

而病毒的尺寸隻能用“納米”來表示——納米是微米的1\/1000。

其次,細菌和病毒的區別不僅在於大小,在“能否自食其力”方麵也有差異。隻要環境適宜,細菌就能通過細胞分裂自行增殖,沒有必要為了生存而寄生在其他生物身上。但病毒不行,它的結構很簡單,隻由核酸和包裹其外的蛋白質構成,不具備自我複製的能力。因此很多人認為病毒不是生物,不過我們一般還是將其納入微生物學的研究領域。

病毒的繁殖方式

那麼,病

毒究竟是如何繁殖的呢?

實際上,病毒是將自己的DNA或RNA輸送到其他生物的細胞中,通過侵占其複製係統而繁殖的。DNA和RNA是生物的設計圖,而病毒可以將自己的設計圖送入細胞,讓細胞轉而製造病毒。

站在被感染的細胞的角度來看,這就好比在製作塑

斯坦利料模型的過程中,設計圖在不知不覺間被調了包,在操作者本人都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批量生產出了完全不同的模型。

受到病毒感染的細胞會大量生產病毒,不斷增多的病毒會破壞細胞擴散出去,然後再感染其他細胞,不斷重複這個循環。

對人類來說,無論是細菌還是病毒都是肉眼看不到的,所以統稱為“微生物”。但是對細菌來說,病毒也在威脅自己的生命。因為病毒可以侵入細菌,將其殺死。

抗菌藥(抗生素)對病毒毫無效果,因為抗菌藥隻針對細菌起作用。

人們首次發現這種比細菌更小的微生物,是在1890年。

當時,俄國生物學家迪米特裏·伊凡諾夫斯基正在研究讓煙葉長出馬賽克狀斑點的植物疾病。他認為那好像是什麼傳染病,但致病原因並不明確。

令人驚訝的是,即使磨碎煙葉,濾除細菌,感染性依然存在。這個實驗結果表明,可能存在比細菌小得多的感染源。

45年後的1935年,美國病毒學家溫德爾·梅雷迪思·斯坦利首次證實

了煙草花葉病毒的存在。因為這一前所未有的發現,斯坦利於1946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傳染病和疫苗

隨後,能引起人類疾病的病毒被陸續發現。

一旦發現細菌、病毒等病原體,就可以研究針對性的預防、診斷以及治療方法。各種抗病毒藥物就是針對病毒發揮作用的。

但是,與抗菌藥不同,能直接殺死病毒的抗病毒藥物很少,大部分藥物僅具有抑製病毒增殖、減輕症狀的作用。例如,以達菲為代表的抗流感藥會將“發燒時間縮短約1天”,並不能馬上就治愈流感。

還有很多病毒感染不存在治療藥物。例如,眾所周知的麻疹和風疹都是病毒傳染病,但目前還沒有特效抗病毒藥物。一旦患上此類疾病,隻能使用抑製症狀的藥物,等待痊愈。部分患者病情會加重,危及生命,還會留下後遺症。感冒病毒和新型冠狀病毒都是如此,目前還沒有抗病毒藥物能夠治愈這兩類病毒引起的疾病。

所以,預防傳染病最好的方式就是接種疫苗。迄今為止,針對各類細菌和病毒研發出的疫苗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

白喉杆菌、百日咳杆菌、破傷風杆菌、脊髓灰質炎病毒(以上四種混合製成聯合疫苗)、流感嗜血杆菌(HIB)、肺炎球菌、結核杆菌(BCG)、乙型肝炎病毒、輪狀病毒、麻疹病毒、風疹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