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沒必要知道自己的血型(1 / 2)

第4章

你有所不知的健康常識

我們所不知道的事情,遠比我們知道的更多。

——威廉·哈維(醫生、解剖學家)

你沒必要知道自己的血型

不可思議的血型報告

在日本,生活中到處都要求登記血型。市民馬拉鬆的報名表、號碼牌、托兒所和學校的文件,甚至連身邊的防災包上都有血型一欄。很多人對此困惑不已。

不過,其他國家似乎不會進行類似的登記,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自己的血型,被問了反而感覺很困擾。

那麼,我們究竟為什麼要登記血型信息呢?

或許你會認為,在受傷需要輸血的時候,血型信息就能派上用場了。但這個答案並不正確。

因為輸血前必須要通過血液檢查確認血型。雖然各家醫院的情況存在差異,但一般在幾十分鍾內就能得到血型檢查結果。另外,輸血前必須把患者的血液和一部分血液製劑進行混合,進行交叉配血試驗,觀察是否會發生不良反應。

即便患者本人一口咬定自己是A型血,上述步驟也絕對不能省略。以前在同一家醫院接受過血液檢查的人,即使已經知道血型,也一定要進行交叉配血試驗。

這又是為什麼呢?

很簡單,因為如果不小心使用了不同血型的血液會危及生命。這就是“不規範輸血”。性命攸關的信息,不可能全聽患者的一麵之詞。

很多人根據出生時接受的檢查結果來確認自己的血型,

但是出生後立即進行的血型檢查結果並不可靠。曾有人說自己出生時血型是A型,結果第一次做手術前的檢查發現自己是B型血。這再一次說明,患者自己聲稱的血型並不可靠。

如果血型未知的患者發生了大出血,情況緊急,連檢查血型的時間都沒有,那又該怎麼辦呢?難道在這種時候,就隻能無條件地相信本人提供的信息嗎?

這當然也是不可能的。在這種情況下,不得不給患者輸入O型血。因為不管對方是哪種血型,輸入O型血引起嚴重反應的可能性都偏低。無論事態多麼緊急,醫院都不會采用患者自己提供的血型信息。

因此,近年來很多醫療機構在新生兒出生時不再進行血型檢查。讀到此處的你可能也不知道自己孩子的血型,但不必擔心,有需要的時候再去檢查就可以了。順便一提,我也不知道自己孩子的血型。

多樣的血型

在奧地利的卡爾·蘭德斯坦納於1900年發現“血液有不同類型”之前,不規範輸血導致的事故時有發生。

蘭德斯坦納注意到,在人的血清中混入其他人的紅細胞,有紅細胞發生凝集(聚集結合)而破裂的情況,也有不破裂的情況。隨後,他用眾多樣本相互反應,反複確認,得出人有A、B、C三種血型的結論。後來的研究發現了第四種血型AB型,並把C型更名為O型。

不同血型間的區別在於

紅細胞表麵的抗原種類不同。我們可以把抗原想象成細胞表麵上很多像刺一樣的東西。ABO和Rh兩種類型的“刺”在輸血過程中最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