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開國皇帝——篡魏滅吳(1 / 3)

本節概述:司馬炎篡位建立西晉,執政初期,西晉政治廉明,司馬炎待人寬厚,反觀東吳,孫皓殺人如麻,國家風氣不良,西晉一舉攻下東吳統一全國。

《三國演義》卷首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國分爭,並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並入於漢。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

如果接著上段的話,那便是:“三國並入晉。”西晉是中國曆史上,繼秦、漢之後又一個統一的朝代,司馬家族也在中國曆史長河中,留下了屬於自己的印記。

曹魏時期,景初三年(公元239年),年僅八歲的少帝曹芳即位,大將軍曹爽與太尉司馬懿共同輔政。後來,曹爽尊司馬懿為太傅,趁機削去其軍權。隨後升遷司馬懿的黨羽蔣濟為太尉,將蔣濟的禁衛軍大權交由曹爽之弟曹羲擔任,由此控製了京城權勢。曹爽兄弟攬權之後,倒行逆施、奢侈亂政。

正始八年(公元247年),司馬懿見此形勢,稱病回家,與蔣濟等人暗中謀劃,靜待時機。然而,曹爽對司馬懿稱病的真實情況心存疑慮。正始九年(248年),恰逢河南尹李勝將要赴任荊州刺史,臨行前他去拜訪司馬懿。司馬懿影帝附身,他讓丫鬟扶著自己,手裏的衣服也拿不穩,喝粥時更是將粥灑到胸前的衣襟上。李勝回來後將所見情形彙報給了曹爽,曹爽大喜,對司馬懿放鬆了警惕。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正月,魏帝曹芳離開洛陽,出城祭拜魏明帝高平陵,曹爽、曹羲等人隨行。之前曹爽兄弟經常出洛陽遊樂,大司農桓範認為他們二人不可同時離開洛陽,以免有人占據洛陽反叛,可是曹爽不聽。這次,曹爽兄弟前往高平陵之後,司馬懿借機發動高平陵之變,占據洛陽,關閉城門。

大司農桓範與大將軍司馬魯芝逃出洛陽,跑到高平陵彙報曹爽。桓範勸曹爽帶著皇帝曹芳到許昌,號召全國其他力量,舉兵反擊司馬懿。可是,曹爽兄弟猶猶豫豫。而司馬懿先後派許允、陳泰、尹大目等人遊說曹爽,並對著洛水發誓,隻要其交出兵權,便保其爵位。蔣濟更是寫信給曹爽,稱司馬懿隻奪兵權,不加害他們,可保他們餘生富貴。曹爽思考一夜之後,最終決定投降司馬懿。

可是,曹爽的美夢沒有做成,幾日之後,曹爽一黨被誅滅三族。高平陵之變,曹爽之所以投降,除了自身的懦弱之外,背後還有當時的政界大佬們的遊說擔保,尤其是司馬懿的黨羽,四朝元老蔣濟。結果曹爽剛交出大權,就被滅族,司馬懿的老朋友們豁出臉麵來擔保,卻不想司馬懿翻臉比翻書還快。事後,蔣濟直接拒絕封賞,沒多久鬱鬱而終。

司馬懿心狠手辣,毫無政治底線,騙了對手也騙了朋友,為了上位不擇手段。當然,這不是司馬懿第一次做出傷天害理之事。當初,遼東太守公孫淵反叛,司馬懿平定叛亂之後,下令屠殺十五歲以上的男子七千多人,將屍體築造成京觀(炫耀武功聚集屍體而成的高塚)。這一操作,使得遼東地區的漢人驟減,出現了真空地帶,對遼東垂涎已久的鮮卑等外族趁機入侵,司馬懿成了“五胡亂華”的最早推手之一。

司馬懿死後,長子司馬師繼承父位,任魏國大將軍,司馬師死後其弟司馬昭,繼承職位,魏帝曹髦曾說過:“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欲討伐司馬昭,途中被司馬昭的走狗賈充攔住,賈充命成濟殺死曹髦。司馬昭為推脫責任,逼迫太後廢曹髦為高貴鄉公,並下令滅成濟三族,成濟不服,光著身子大罵司馬昭,最後被亂箭射殺。之後,司馬昭將曹奐推上帝位。

司馬氏得天下的方式,讓自己的後代也沒臉麵對。東晉明帝時(公元322年-公元325年在位),明帝問王導晉朝何以得天下,王導陳述了司馬懿創業之始,及司馬昭末年弑高貴鄉公之事。明帝把臉貼在床上說:“若如公言,晉的天下豈能長遠!”

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司馬昭去世,其長子司馬炎繼承父位。幾個月後,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讓位。曹奐遷出京城,到金墉城居住。當年十二月,朝廷在南郊設立祭壇,朝中百官及匈奴南單於等四方少數民族,共有數萬人前來參加,眾人燃起柴火,司馬炎頒發詔書,大赦天下,稱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司馬炎為晉武帝。

司馬炎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司馬師為景皇帝,司馬昭為文皇帝,王太後為皇太後。把司徒司馬望等諸子侄共十七人都封為王。司馬炎任命石苞為大司馬,鄭衝為太傅,王祥為太保,何曾為太尉,賈充為車騎將軍,王沈為驃騎將軍。任命安平王司馬孚為太宰,統領朝廷內外的軍事事務。過了不久,又任命陳騫為大將軍,與司徒司馬望、司空荀顗等,總共是八公,同時並列設置。

晉朝官職,上公:太宰﹝太師,因避諱司馬師名字,故改為太宰﹞、太傅﹝高官輔臣的加銜﹞、太保﹝與太傅、太師為上公,討論治國之道,協調管理各項事務﹞;三公:太尉﹝軍隊司令,通常與大司馬不同時設置﹞、司徒﹝宰相﹞、司空﹝最高監察長﹞;二大:大司馬﹝最高指揮官﹞,大將軍﹝最高統帥﹞。

當時朝中隻有司馬孚不讚成受禪,司馬孚是司馬懿的二弟,司馬炎的叔祖父,司馬孚拉著曹奐的手,流著眼淚與他辭別,說:“我到死都是魏朝的臣子!”

說到哭,司馬孚最擅長不過了。曹髦被殺時,太傅司馬孚跑過去把曹髦的頭枕在自己的腿上哭喊著說:“陛下被殺,是我的罪過!”史書記載司馬孚一生潔身自愛,淡泊名利,不幹涉朝政,活到九十三歲病逝。雖然司馬孚看起來要做一名魏國的忠臣,可是他和兒子們,照樣接受了晉朝的分封,享受榮華富貴,與曹奐含淚辭別,更像是一場秀。

司馬炎對曹魏皇室在高平陵之變中孤立無援的情形,印象深刻。所以大封宗室,賦予職權。司馬炎詔告諸王,可以自己選擇封國中的官吏,隻有齊王司馬攸不敢自選,全部官吏都請求晉武帝指派。

司馬炎是繼曹魏苛酷奢政之後登基的,所以他盡力仁厚節儉,糾正不良之風。他下詔,免除對皇族禁錮令,廢除將領及州郡長留下親屬在京城做人質的製度。同時下令,解除曹魏對漢宗室的禁錮(曹魏篡漢,對漢皇室嚴加看管)。

曹魏政權為防範皇室,嚴厲限製宗室,將他們圈禁在封地,這樣做的後果是,近親的宗室無力反抗皇權,可是權臣掌權後,皇室衰弱,司馬氏正是這樣奪得了江山。所以,司馬炎大肆分封皇室,給予宗室王爺們強大的權力,但是如此一來,導致了八王之亂,可謂矯枉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