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位後,司馬炎清正廉明,用度節儉,用麻繩替代自己牛車的絲繩。
當時,有位太醫司馬程為了拍馬屁,獻上了一件雉頭裘(雉頭羽毛織成之裘,奇裝異服),司馬炎在殿前當眾燒了雉頭裘,下令以後再有違反者一律處理。
司馬炎破例提升官員,待人寬厚。
太常丞許奇是許允的兒子,司馬炎要在太廟祭祀,朝廷中議事的時候,大臣們認為,許奇的父親因罪被誅,許奇是罪犯之後,需要謹防他複仇,認為許奇不宜在皇帝身邊任職,應當委派他到朝廷之外。司馬炎卻追述許允的名望,稱讚許奇的才能,提拔他擔任祠部郎(公元254年,許允建議魏主曹芳,奪司馬昭之兵,但最終被流放致死)。
司馬炎和右將軍皇甫陶在一起論事,說著說著兩個人就爭論起來。散騎常侍鄭徽,上表請求判皇甫陶不敬之罪。司馬炎說:“正直的言論,唯恐聽不到,鄭徽逾越職位,胡亂稟奏。”便免去了鄭徽的官職。
司馬氏以“孝”治天下,司馬炎以身作則,粗食素冠堅持了三年。司馬炎還下詔令:“從現在開始,即使詔令有要求,哪怕已經獲得批準,但是在實際執行中有不當之處的,都不得隱瞞實情。”
司馬炎召李密為太子洗馬,李密因為祖母上了年紀,堅決辭讓,並寫下了著名的《陳情表》,司馬炎允許了,時人對司馬炎印象又加了分。
《陳情表》:
臣李密陳言:臣命運多舛,自幼遭遇不幸,剛出生六個月,父親就死去。四歲的時候,舅父強迫母親改變了守節的誌向(改嫁)。我的祖母劉氏,憐憫我年幼喪父,便親自撫養。臣小的時候經常生病,九歲了還不能走路。孤苦伶仃,好不容易長到成年。既沒有叔伯,又缺少兄弟,門庭衰微、福分淺薄,很晚才有兒子。在外麵沒有至親戚,在家裏又沒有照應門戶的幼童,生活孤單沒有依靠,形單影隻。祖母劉氏很早便得了重病,常年臥床不起,我照顧她吃飯喝藥,從來就沒有離開過她。
到了晉朝建立,前任太守,察舉臣為“孝廉”,後來刺史推舉臣為“秀才”。臣因為贍養祖母,故而辭謝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詔書,任命我為郎中,不久又蒙受國家恩命,任命我為太子洗馬。我出身卑賤,卻能擔當侍奉太子的職務,實在是以死也無以報答朝廷。我將苦衷上表朝廷,請求推辭任職。但是詔書急切,責備我怠慢不敬。郡縣長官前來逼迫我,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府長官登門催促,比流星還要緊迫。我本想趕赴京城效力朝廷,但祖母劉氏,病情加重,我一再懇求,準許我為親情留下,可是被告之不許。我進退兩難,實在狼狽。
臣知道晉朝以孝道治理天下,凡是遺老舊臣(蜀漢官員),都能受到憐憫,況且我的孤單淒苦,更加嚴重呢。而且,我年輕的時候曾經在偽朝(蜀漢),擔任過尚書郎的職務,本來希望做官飛黃騰達,所以不顧惜名聲節操。現在我是一個亡國賤俘,十分卑微淺陋,承蒙恩寵提拔,我怎敢猶豫不決,有非分之想呢?隻是因為祖母劉氏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生命垂危,早上不知道能否活到晚上。如果沒有祖母,就沒有今天的我;祖母如果沒有我的照料,也無法度過她的餘生。祖孫二人,相依為命,因此我不能遠離她。
臣今年四十四歲了,祖母今年九十六歲了,我效忠陛下的日子還很長,報答祖母日子已經不多了。烏鴉尚有反哺之心,請準許我為祖母送終。我的辛酸苦楚,不僅僅巴蜀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長官所能明白的,皇天後土,天地神明,也能明察。希望陛下憐憫我的愚昧,滿足我微不足道的心願,使劉氏能夠安度晚年。我活著,以命報效朝廷,死了,也要結草報恩。我懷著像犬馬一樣恐懼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稟告陛下。(完)
結草報恩: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魏武子有個美麗的姬妾。魏武子剛生病時,囑咐兒子魏顆說:“我死之後,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對魏顆說:“我死之後,一定要她殉葬。”魏武子死後,魏顆把她改嫁。魏顆說:“人在病重的時候,神智是昏亂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據父親神智清醒時的命令。”後來,魏顆與秦將杜回交戰,兩軍正在激戰時,戰場上出現了一位老人,他結草成繩,把杜回絆倒,魏顆因此生擒杜回,秦軍大敗。當天夜裏,魏顆在夢中遇到了老人,老人對他說:“我是你所嫁的那個女子的父親,特來結草報恩。”故事意在表達知恩圖報。
李密的事跡十分感人,其實,社會中也有很多像李密一樣的人,隻不過他們沒有像李密一樣被廣為人知。李密作為孝子的典型,被晉朝作為正麵例子來宣傳,非常符合司馬氏的“以孝治天下”。
同樣以“孝”聞名的還有王祥,王祥東漢末年人士,王祥的生母早逝,繼母對他不好,多次詆毀他,甚至拿皮條抽打他,下毒酒毒殺王祥、虐待王祥的妻子。但是王祥對待繼母畢恭畢敬,十分孝順。成語“臥冰求鯉”的故事就是出自王祥,相傳王祥繼母朱氏在冬日想吃鮮魚,當時天寒,王祥脫下衣服,準備砸冰捕魚(一說臥在冰上),忽然冰塊融化,水中跳出兩條鯉魚,王祥帶著鯉魚做給繼母吃。繼母想吃麻雀,不久就有數十隻麻雀飛進屋內,王祥捉住做給母親吃,鄰居們都認為這是王祥的孝道感動了上天。
然而,一千多年後的今日,我們仔細思考這兩則故事,真實性非常令人懷疑。砸冰捕魚,鯉魚卻自跳而出,也許是水中缺氧導致;想吃麻雀,麻雀卻自投羅網,難以置信。王祥固然孝順母親,可是當時的東漢、曹魏、西晉朝廷采用了不真實的宣傳方式,捏造了這麼個故事,便於控製百姓。不過,觀西晉後期的八王之亂,“孝”這個字,晉朝的王氏們早已經忘記怎麼“寫”了。
不僅對臣子寬厚,司馬炎對待亡國天子也很有度量。
蜀國降主劉禪死於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吳國降主孫皓死於太康二年(公元281年),魏國舊主曹奐死於永寧二年(公元302年),三位都得以善終,曹奐更是死在司馬炎之後。
與司馬炎的仁厚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東吳國主孫皓。
起初,孫皓頒布了許多優撫詔書,體恤士民百姓,打開倉庫賑濟貧困之人,並把宮女遣散出去,配給那些沒有成親的人,養在皇家禦苑中的禽獸也都放歸山林,減少不必要的損耗,當時吳國人稱讚他為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