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重蹈覆轍的齊王——秋風起,乃思蓴羹鱸膾(2 / 3)

張翰、顧榮都是吳地人,二人同鄉。東吳滅亡後,東吳貴族受到了沉重的打擊,西晉統治者為了籠絡人心,將江左子弟召至京師,給予官職。隨著華亭“二陸”的成功(陸機、陸雲),一時間,江左望族子弟奔赴洛陽求得一官半職,他們就在其中。

東吳被滅後,顧榮與二陸共入洛陽。趙王司馬倫作亂時,淮南王司馬允的僚屬被送交廷尉,顧榮公正判罰,赦免了很多無辜的人。司馬倫篡位後,顧榮被任為長史。趙王失敗後,顧榮被俘,即將被殺,一名督率救出了顧榮。

這名督率為什麼要救顧榮呢?這要源於一個小故事。

起初,顧榮與同僚們參加宴會,期間看到一位烤肉師傅麵相不俗,但是這位師傅畢竟是下人,隻能為官僚們烤肉,卻吃不起,顧榮見他很想嚐一嚐烤肉,於是動了同情心,割下烤肉給烤肉師傅吃。同席人問他為什麼,顧榮說:“哪有整天拿著烤肉,卻不知其味的道理!”後來,這位烤肉師傅任督率,顧榮被救一命。

此時,張翰對顧榮說:“天下紛亂,禍難不斷。等到盛名享譽四海之時,急流勇退恐怕會相當困難。我本就是個與世無爭之人,對時勢不感興趣。您善於思索,防患於未然,且睿智過人,足以謀慮將來。”顧榮拉著張翰的手,悲傷地說:“我想和你一起去南山采蕨菜,痛飲家鄉水。”恰巧秋風吹來,張翰懷念起故鄉的菰菜、蓴羹、鱸魚膾,感歎道:“人生在世,最難得的是舒服自在,富貴有什麼用?”隨即辭官回家。

菰菜指的是茭白,蓴羹指的是蓴菜,鱸魚主要指鬆江鱸魚,“蓴羹鱸膾”日後就成了人們比喻思鄉的詞語。張翰而後寫下一首詩,寄托思鄉之情。《思吳江歌》:秋風起兮木葉飛,吳江水兮鱸魚肥。三千裏兮家未歸,恨難禁兮仰天悲。

回到故鄉,回到最開始的地方,司馬冏也曾冒出過這個想法。司馬冏對曹攄說:“有人勸我放下權力返回封國,你認為如何?”曹攄說:“世間事物,物極必反(月滿則虧,水滿則溢,人滿則驕),您如果未雨綢繆,居安思危,撩起衣服離開這裏,這就完美了。”司馬冏最終還是沒有聽從,也許他隻是聽到了菰菜、蓴羹、鱸魚膾,一時有感而發罷了。

主簿王豹給司馬冏去信說,自惠帝即位以來,在位的宰相沒有一個善終(楊駿、司馬亮、張華、裴頠),他建議讓司馬穎統治鄴城(河北省臨漳縣),司馬冏統治宛城(河南省南陽市),以黃河為界,各自管理北方、南方的王侯。對於王豹的信,司馬冏溫和地作了答複。長沙王司馬乂看了王豹的信,對司馬冏說:“這小子花言巧語,挑撥離間。”司馬冏就指使官員憑空捏造罪狀殺死王豹(從之前拜謁陵墓時的立場來看,長沙王是支持成都王的,畢竟他們二人是兄弟,長沙王慫恿齊王殺死王豹,這樣,成都王在聲譽上更占優勢)。王豹臨死前說:“把我的頭掛在司馬冏的門前,我要親眼看著士兵來攻打齊王!”

鄴城的司馬穎人氣值爆表,洛陽的司馬冏卻喪失人心,這一切都被河間王司馬顒看在了眼裏,尤其是他的僚屬李含。當初齊王聯合諸王攻擊趙王時,河間王司馬顒曾短暫支持過趙王,所以齊王司馬冏一直對他心存恨意,這時李含因為政治矛盾遭遇不順,他借機慫恿河間王司馬顒。

當初,前安西參軍夏侯奭起兵響應齊王,李含出主意,使得河間王殺了夏侯奭,後來形勢對趙王不利,河間王馬上倒戈做了牆頭草。後來,李含被征召到洛陽擔任翊軍校尉,與李含素來不合的梁州刺史皇甫商,調任司馬冏的參軍事,被李含害死的夏侯奭的哥哥也在司馬冏府做事,同時司馬冏的右司馬趙驤更是與李含不合,洛陽城一時之間堪稱“李含仇家大聚會”,可想而知,李含心中十分不安,所以一個人逃回到司馬顒那裏。

李含假稱按受了惠帝的秘令,讓司馬顒討伐司馬冏,並勸司馬顒說:“成都王是皇上的近親,有大功但是推辭高位,返回封地很得人心。齊王與皇上關係相對疏遠反而獨攬朝政,朝廷對他很是不滿。現在給長沙王發出檄文,讓他征討齊王,齊王一定會殺害長沙王,我們就可以借此征討他,除掉齊王擁立成都王就是大功一件。”司馬顒心中高興,同意了。

司馬顒和他的部下李含等人,堪稱八王之亂下半部分的“攪屎棍”,很多事情被他們越搞越亂。從此事可以看出來,司馬顒是個愚鈍的人,惠帝這種傻子怎能會下達如此複雜的密令,若是惠帝能有這般智慧,何至於被諸王當成工具。再結合後來司馬顒“自斷臂膀”殺死張方的行為,此人確實不夠聰明。而司馬顒被李含三言兩語就能打動,隻能說明他早已有謀反之心。

司馬顒遂即上奏表陳說司馬冏的罪狀,並稱:“欲帶領十萬軍隊,同成都王司馬穎、新野王司馬歆、範陽王司馬虓(xiāo)共同會師洛陽。請長沙王司馬乂廢黜司馬冏,遣返回封地,請成都王司馬穎,取代齊王輔佐朝政。”

司馬顒動員軍隊,讓李含任都督,帶領張方等人急赴洛陽,並派使者邀請成都王司馬穎。權力會讓人失去從前的理智,司馬穎覺得事態發展利於自己,於是答應邀請,盧誌極力勸阻,司馬穎不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