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流芳百世與遺臭萬年——人生落幕,情懷不落(2 / 3)

當初,司馬昱娶了尚書令王述的堂妹,生下了長子司馬道生及弟弟司馬俞生。司馬道生粗魯急躁,品行不端,母子全都被廢黜而死。其他三個兒子,司馬鬱、司馬朱生、司馬天流,全都夭折。其他妃子近十年沒有一個懷孕的,司馬昱找人來相麵,會相麵的人都說:“這些人都生不了兒子。”司馬昱又讓相麵的人去觀察女仆女傭,有一個叫李陵容的,在紡織作坊裏,長得又高又黑,宮女們都叫她“昆侖”。相麵的人見到她後吃驚地說:“就是她!”司馬昱召她服侍起居,生下了兒子司馬昌明及司馬道子。

簡文帝立下遺詔:“大司馬桓溫依據周公的舊例,代理皇帝攝政,對年輕的兒子,能輔佐就輔佐,如果不能輔佐,君可取而代之。”王坦之拿著詔書進入宮中,在簡文帝麵前把詔書撕了。簡文帝說:“天下,是意外得來的,你有什麼不滿意的?”王坦之說:“天下,是宣帝、元帝的天下,陛下怎麼可以獨斷專行!”於是簡文帝讓王坦之修改了詔書,說:“國家之事,一概聽命於大司馬桓溫,仿照諸葛亮、王導的先例。”

簡文帝死後,群臣不敢確立繼承人,有人說讓大司馬桓溫來處理。尚書仆射王彪之堅持立太子,於是經過朝臣討論決定,太子司馬曜(字昌明)即位,是為晉孝武帝,實行大赦。

褚太後發布詔令,因為孝武帝年幼居喪,命令桓溫攝政。命令已經公布,王彪之說:“這是件大事,大司馬桓溫一定會辭讓,反而導致朝廷政務停頓,耽誤先帝安葬,我不敢遵奉,謹將詔書歸還。”於是詔令沒有實行。

起初,桓溫希望簡文帝(司馬昱即位時已經五十三歲了,兒子司馬曜即位時年僅十一歲)臨終前將皇位禪讓給自己,即使不這樣的話,也應當讓他攝政。然而到頭來什麼都沒有,他非常憤怒,便懷疑是王坦之、謝安幹的,對他們懷恨在心。孝武帝詔令謝安前去征召桓溫入朝輔政,桓溫又推辭了。

寧康元年(公元373年),孝武帝即位七個月後,桓溫才來晉見他。孝武帝詔令吏部尚書謝安、侍中王坦之到新亭(江蘇省江寧縣)迎接。這時,建康城裏人心浮動,議論紛紛,有人說桓溫要殺掉王坦之、謝安,晉室的天下就要旁落了。王坦之非常害怕,謝安則神色不變,說:“晉祚存亡,在此一行。”

桓溫抵達以後,百官夾道叩拜。桓溫展示自己的威風,道路兩旁設置重兵守衛,接見朝廷百官,即使平時有名望的人全都戰戰兢兢,驚慌失色。王坦之汗流浹背,連手版都拿倒了。謝安從容就座,坐定以後,對桓溫說:“謝安聽說諸侯有道,守衛是為了防止四鄰入侵,明公哪裏用得著在牆壁後麵安置人呀!”桓溫笑著說:“不得已而為之。”於是就命令將牆後的人撤走,與謝安笑談良久。

謝安和王坦之去見桓溫時,桓溫讓副手郗超,藏在帳幕中竊聽。然後,桓溫把他和郗超擬定好的名單(誅殺朝中異己的名單)給二人看,謝安看了一言不發,王坦之看到名單密密麻麻,說人數太多,桓溫正要提筆刪除,帳子後麵的郗超忍不住跟桓溫輕聲幾句,謝安知道這是郗超的主意。忽然,風吹開了帳子,謝安笑著說:“郗超可謂‘入幕之賓’!”謝安的玩笑話與王坦之的剛正,使得建康城裏沒有發生大規模的屠殺事件,謝安與王坦之的盡忠輔佐,最終使晉王室得以穩定。

三月,桓溫生病,在建康停留了十四天,返回姑孰(安徽省當塗縣),這一去便再也沒有回來。桓溫病重之後,暗示朝廷給加九錫,並且多次派人去催促,謝安、王坦之故意拖延,讓袁宏(桓溫北伐姚襄時,以袁宏比作大牛)草擬詔令。謝安見到了袁宏寫的草稿,就對其加以修改,因此十多天也沒有定稿。袁宏暗地裏問王彪之,王彪之說:“聽說桓溫的病情嚴重,應該不會堅持多久了,自然可以再稍微晚一點回複。”到了七月,桓溫去世。

桓溫一歲時,劉琨的外甥溫嶠見到桓溫說:“此兒骨骼不凡,再讓他哭一下。”等到聽了他的哭聲,說:“真是英才降世!”父親桓彝因為孩子被溫嶠所賞識,所以給他取名叫桓溫。

十五歲時,桓溫的父親桓彝被韓晃和涇縣縣令江播害死,桓溫睡覺時枕著刀劍,眼眶通紅,發誓報仇。

十八歲時,江播去世,江播的兒子江彪兄弟三人在居喪期間,手握刀子防備桓溫。桓溫假冒吊喪的賓客,混入葬禮中,殺死江彪兄弟三人。弑殺仇人,為父報仇,讓時人為之稱讚。他那豪爽的風采,配上魁梧的外貌,被晉室看中選為駙馬,娶了南康長公主(晉明帝司馬紹與庾亮之女庾文君的嫡長女),從此官運亨通,從琅琊太守多次升遷。

三十二歲時,桓溫坐到了徐州刺史的位置。

當庾氏家族的權臣紛紛離世後,朝廷為了避免庾氏家族在荊州形成根基,侍中何充推舉桓溫替代庾翼,而不是讓他的兒子庾爰之接管荊州。

三十四歲時,桓溫被委任為荊州刺史,掌握了長江上遊的管理權。雖然桓溫升了職,可是他不曾忘記自己的布衣好友謝奕(謝安的長兄,謝玄與才女謝道韞的父親),桓溫到了荊州後,讓謝奕擔任幕府司馬。謝奕是個酒鬼,喝醉了把頭巾一甩,又唱又叫,經常逼著桓溫陪他喝酒,桓溫受不了隻能躲進老婆的房間裏,南康長公主說:“如果沒有這個放蕩的司馬,我怎麼能見到我的郎君呢?”

謝奕的從兄謝尚(替東晉拿回傳國玉璽)奉命去安撫投靠東晉的張遇,謝尚沒能安撫成功,反被張遇所敗,被捕入獄,當時的康獻皇後(褚蒜子)是謝尚的外甥女,所以朝廷僅僅對謝尚做了降級處理。謝尚去世後,謝奕任豫州刺史,謝奕去世後,謝奕的四弟謝萬受到桓溫力挺,接管豫州(王羲之曾經寫信給桓溫勸阻)。他和郗曇奉命攻打前燕,郗曇因病後退,謝萬以為郗曇後退,是因為畏懼前燕的強大,隨即也率兵撤還,於是軍隊潰散。謝萬自己狼狽逃回,軍中將士想趁機除掉他,考慮到謝安的緣故,才沒這樣幹。謝萬逃回建康以後,穆帝下詔廢謝萬為庶人。(長兄、從兄去世,四弟被貶,為了謝家,四十多歲謝安這才“東山再起”。而謝家的輝煌,離不開桓溫的支持,不僅是謝安的幾位兄弟,謝安本人也是如此。所以,後來桓溫進入建康,對謝安的態度相對他人而言溫和許多。)

三十六歲時,桓溫滅掉成漢政權,收複成都。

這次平蜀,桓溫納了成漢皇帝李勢的妹妹為妾。妻子南康長公主,自幼是皇室長女,性格豪爽,脾氣剛烈。當她聽說桓溫納了小妾後,帶著侍女,提著刀就要來殺了李氏。李氏當時正在窗前梳妝,李氏作為自小從蜀地長大的川妹子,端莊美麗,氣質極佳。麵對著提著刀的公主,李氏麵無懼色,從從容容,對公主說:“我國破家亡,並非情願至此,今日若能殺了我,倒是隨了我的心願。”南康長公主把刀一扔,說:“我見猶憐,何況老奴”。(我見了你都覺得憐愛,何況那個老家夥呢。)

桓溫滅蜀,聲名大振,讓東晉朝廷忌憚。會稽王司馬昱啟用殷浩製衡桓溫,長江一頭一尾,雖然人心不齊,可是好歹相安無事。待到石虎死後,北方大亂,桓溫意欲北伐,朝廷為了抑製桓溫,不做回複。

四十歲時,桓溫率五萬大軍順流而下,建康大震,殷浩擔心被廢,主動避讓。司馬昱寫信給桓溫,桓溫撤軍返回。此後,殷浩兩次北伐,隻拿回個玉璽回來,損失慘重。

四十三歲時,桓溫逼迫朝廷廢掉殷浩,朝中大權盡歸桓溫。遂即進行第一次北伐,大軍直達灞上,關中晉朝老人說出了“不圖今日,複見官軍”的感慨。前秦軍堅壁清野,晉軍糧草短缺。桓溫被迫撤軍,回程途中被前秦追擊,傷亡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