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方旬這家夥有些憨,但心腸很好,別人有需要他看見了能幫都會幫一把,就像是之前邵奕過來,他看出來邵奕是個權貴,選擇的也是對著邵奕推銷葉共謙,而不是選擇自己去表現。

葉共謙找上方旬後,隻是把貧民們受過的一些苦說了說,方旬就都沒有怎麽思考很果斷入夥了。

那些一貫諂媚於權貴的書生們,葉共謙自然是不會去多話言語,但其他的那些書生葉共謙是一個都沒有放棄,哪怕是那些自詡安靜鑽研學問,不管什麽事都不要找他們的家夥葉共謙都沒有放過。

而和邵奕認知中不一樣,葉共謙找的這些書生們其實大半都同意幫忙。

有些敏銳的人是有意識到做這些事會對自己前途造成影響,可葉共謙拿了之前邵奕做的那個比喻。他們通不過權貴們的層層封鎖,科舉入仕,那些貧民們也沒有辦法通過勤勞努力在這個世界上存活下去。

世家們說,他們寒門子弟哪怕學問不錯,但沒辦法比擬他們世家的眼界,對天下大勢的把控,目光不行。

豪紳們也說,這些貧民們都是痞子,偷奸耍滑,笨拙貪婪,所以才會如此貧苦,實屬活該,他們豪紳起早貪黑的日日巡視,勤懇學習,所以才有魚有肉有吃有穿。

世家們說,他們世家人知根知底,不會如同寒門子弟那樣一朝翻身,從百姓身上謀取民脂民膏,哪怕寒門子弟各方麵都優於世家,世家也都不會給予他們一個舉薦。

豪紳們也說,貧民們都是禍害,世道的混亂都是由於這些人太多了,他們都給抓起來,塞到牢裏麵就沒有人鬧事,天下就太平了。

共情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尤其這個時代的文人心中都有治國的責任感。

一些膽小的書生想參與又不敢出麵可以做些後勤的工作,願意出頭的則是開始劃分清楚京都各個區域,也就短短幾天時間整個書生團體就已經規劃完畢,很快打前陣的人每個領走一處位置前去走訪,將所有平民百姓們喊不出聲的不平事都記錄下來。

在溫王案剛剛審查完畢,做出定論的時候,葉共謙敲響了京都府尹的鳴冤鼓。

第20章

“書生葉儉代民訴冤!請府尹大人開堂接訟!”迎著那些拿著廷仗滿眼戒備的衙役們,葉共謙站在高大的京都府衙門前大聲放著,聲音嘹亮仿佛能夠穿透九霄。

葉共謙並非一個人前來,在他的身後站著數十位書生。

這些書生也不是葉共謙身後的全部。

伴隨著鳴冤鼓響各個巷子裏一個又一個人走了出來,不消半刻鍾這些貧民們就將整個府衙前麵街道塞得滿滿當當不得動彈,這些貧民們也並非是空手而來,他們還帶著他們抓住強行押著送來那些欺壓他們的豪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