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這四五百個協同會的成員們就開始各自帶上幾個新加入的流民們……識字。
——可謂是協同會的傳統老技能了。
儒家或許有很多地方不好,但有一點還是好的,那就是‘有教無類’。
他們一直都沒有限製普通人,哪怕是最低等的階層去讀書識字,世家控製在手中的隻是各類知識書籍書刊,很多都是孤本,在外麵是沒有辦法看到的,以及還有高端教育資源的壟斷。
其他人要讀書,或者誰要教誰讀書,可能會迎來異樣的目光——‘這人是不是有什麽毛病?’之類的,但並不會有誰去阻止,也沒有人覺得這是不可以的事。
因此最開始邵奕認識葉共謙的時候,還是比較傳統文人的葉共謙,就是這樣很無私的去給貧民們傳授知識。
包括後來協同會建立,邵奕也沒有在這方麵插手過多,由這些文人書生們建立的地方,很自然而然地就開始順應著辦學堂都是因為這個思想。
流民們也知道知識的好,這是很多老爺才會的東西,他們不覺得自己能學會。
但協同會教的不一樣,他們教的是一些很奇怪又很簡單的圖畫,說這是數字,12345什麽的,看起來就很簡單也不難學,沒有老爺們學的那麽多比劃的文字那麽複雜,而且後麵根據著數字繼續教學的加減乘除什麽的,日常生活中也都能用得上。
然後不知不覺就學進去了。
所謂拿人的手短,不管是吃食還是知識,這年頭的人有時候很黑暗有時候也很淳樸,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概念雖然沒有這麽誇張,但也還是有的,哪怕不是文人隻是百姓們也都一樣。
初期穩定住之後,後續人多了,也基本上都是按照這個模式來。
曾經的學生變成後來的老師,並且把一些跟著來的佃戶之類拖家帶口的人群打散開來,不同親戚分到不同的組別裏,這些後來的親朋好友沒有辦法形成組織後,隊伍就更不容易出亂子——這還是朝堂上大臣們為了控製南貞郡想出來的招數,協同會的書生們看到隊伍壯大難控製之後,就這麽拿過來用了。
而最開始的那批協同會成員們沒有新的知識往下教,他們到京都城前前後後的也沒有多久,大多數也就隻是在協同會裏麵學了簡單的算術,字沒有學幾個就跟著出發來南貞郡了。
但這並不是什麽問題,這些協同會的人可以換個法子,和這些流民們講其他的。
第72章
把協同會創立時候的那些事情, 中間遇到的一些困難還有解決辦法,還有學堂上那些書生們說的思想理念當做故事對著這些流民們講, 簡單來說就是當初他們加入協同會的時候, 學堂裏是怎麽教他們的,他們現在努力去回憶,把那些東西給傳遞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