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大家都知道具體是怎麽回事,也隻能這麽捏著鼻子認了。

畢竟……這些原本窮山惡水的縣府一直沒有官員就職,就是因為這些地方之前就有出過幾起這樣的事情,完全合情合理。

現在各個郡府裏頭能積極幫忙配合著他們做事,要工坊給安排人和物料,要減稅也都很好說話,那是因為大家都知道,他們這批官員們目的都不是在這裏久留。

以這些人的家世,隻要有機會有功績,京都城隨時都會給他們打開大門,重新回到那高高在上的位置上。

知道人家遲早要複起,雪中送炭的事情,沒有誰會不樂意做。

但這些京都城大佬們都不會覺得高興。

他們和現在的皇帝有所接觸,是知道陛下他就不是個能聽他們說話的正常性格,以陛下隨性的程度,他們在地方做出來多少功績,都是不可能返回京都城之中的。

這事情已經是有前車之鑒了。

就是秦沛。

対方打下了大貞國,算是給邵朝辟土開疆了,而且大貞不論是糧食還是傳聞之中的棉花,都可以說対他們大邵十分重要。

這個功績放在過去幾位皇帝那邊正常可以封個侯不說了吧,但陛下提都沒有提過,連半點要人回京都城的意思都沒有,直接給人安排了個南貞郡郡守的兼職,就無事發生了。

有哪個文官看了這事情,不覺得陛下隨性呢?

把本職的事情做好,甚至做出功績來対於陛下來說是沒用的。他們被貶謫出去的官員們在一番書信交流之後,已經十分確信了這一點。

但陛下沒有殺了他們,甚至也不吝嗇重用他們——雖說是被送出京都城,但還是有一些被安排在武將體係之中的人不乏高位。

這表明了陛下也不是真的就準備把他們在地方上按死了。

而這個他們回京難題的解法,他們交流後也確認了,很直白也很簡單,在第一批大佬沒有走対路線後,陛下在安排第二批大佬下來的時候就沒有再藏著掖著,十分明確點明告訴他們就是稅收的問題。

他們把這個事情解決了,才可以回京。

事情是清晰明了了,但他們要怎麽做就成了大問題。

他們之前所在縣府的稅收證實了之前各郡府的稅收是有效的,就算今年他們縣府的稅收提升上來,他們也可以吹噓說是各位大人治理有方,他們自愧不如。

和這些地方人處過後,他們都已經看清楚這些家夥會怎麽和他們打哈哈了。

現在他們整個進度都僵住了,在這樣困局之下找不到一個合適安全的突破口。

但在這個時候,原晏下來了。

趙知縣一開始還以為這家夥也是和他們一樣,很純粹地惹到陛下的倒黴蛋,但這段時間対方跟在自己身後觀摩交流的時間裏,也有提起自身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