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熟茶的發酵工藝流程
熟茶的渥堆發酵流程:選擇場地、渥堆、灑水、翻堆、開溝、冷堆、篩分壓製。
1.選擇和準備發酵場地
選什麼樣的場地,對發酵來說,非常重要。一般來說,用水泥地麵就可以。
但是,新的發酵車間地麵不能馬上使用,需要養地,主要是為了除去新地麵的異味和雜質,從而保證發酵的茶葉品質。
養地的過程具體是這樣的:先把熟茶的碎茶或者茶末,鋪在地麵上,大約1厘米高,然後澆透水。每隔2—3天要灑一次,保持表麵濕潤,直到水泥地麵變黑,茶末沒有茶味就可以了。具體還是根據實際情況來定,有時候養地的過程要重複好幾次才可以用來渥堆發酵。
養地結束後,需要用水衝洗地麵至幹淨,再通風晾幹,等地麵幹透後,才可以試著發酵。新地麵起初的幾批茶都很難發酵出較好的效果,所以要用相對便宜的茶來發酵。
所以,渥堆發酵最好選擇經常發酵並且使用多年的場地。
目前有離地發酵、小框發酵或者化學發酵等做熟茶的方式。有人說,使用這些方式,可以減少汙染,保持茶葉幹淨。
但是上麵這幾種發酵方式會出現下列幾個問題:首先渥堆的溫度不好掌握和控製,從而導致菌群和酵母無法生成或者生成不及時,繼而導致發酵失敗或者發酵不到位。其次,菌群和酵母是存在於地麵、水
和空氣中的,隻使用空氣中的菌群和酵母,也會導致發酵的失敗或不到位。再次,離地發酵,在翻堆的時候,還是要回到有依托的地方進行,這個地方不是地麵就是鋪設在地麵上的隔擋物,這樣就又改變了場地,形成了新場地。
2.渥堆
首先要打堆,高度控製在50—70厘米,所用原料是大葉種的曬青毛茶。具體高度要看茶葉的品種和等級,具體要看以下幾個因素:茶葉的老嫩度、等級、季節、氣溫、濕度等。
在旱季(也就是秋冬時節),茶葉粗老或者等級較低的,高度就用70厘米;如果茶葉細嫩,打堆高度就控製在65厘米。如果是在雨季開始的時候(4月和5月),原料粗老或者等級較低的,打堆高度就要65厘米;茶葉細嫩或者等級較高的,高度要60厘米。進入雨季中期(6月和7月),兩類的打堆高度分別要在60厘米和50厘米。
堆子打好後,具體要求:從外形上看,上層表麵必須是平坦的,而四周的邊緣必須要呈梯形。
堆子一般3噸起堆,最大的也有20多噸的大堆,小的也有一噸的小堆。
3.選擇發酵用水和噴灑
水質的好壞對發酵的熟茶品質影響很大,首先排除自來水。自來水會用一些消毒劑,例如:二氧化氯成品消毒劑、氯氣、漂白粉、季銨鹽、過氧乙酸、二氯氰尿酸、三氯氰尿酸等。這樣的
水,在發酵過程中,會抑製菌群和酵母的生長,對發酵極為不利。
渥堆發酵用水一般選擇山泉水或者地下水,例如西雙版納猛海縣的茶廠都抽取地下水來發酵。
猛海縣的生態良好,自然環境具有優越性,這點就構成了猛海發酵熟茶的優勢。
從水質口感來說,猛海縣的井水清澈甘甜,直接衝泡生茶,口感很好。
猛海縣的水質,從檢測結果看,基本偏酸性。目前渥堆發酵熟茶,在選擇用水的時候,基本都是參考猛海地區水的酸堿度作為發酵用水標準。
水是微生物細胞的重要組成部分,能使原生質保持溶膠狀態,保證代謝正常進行。水也是物質代謝的原料,起到物質溶劑和運輸介質的作用,能夠有效控製細胞內的溫度變化。
熟茶渥堆發酵的主要微生物生長所需要的水,對活度要求是不一樣的,一般細菌要求水活度在0.9—0.99,而酵母菌要求水活度是0.8—0.9,黴菌要求水活度則是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