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怎麼賣貨——創業前要想清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1 / 2)

感謝小馬宋的團隊

沒有你們,我終將孤軍奮戰

感謝我的家人

有了你們,我如此生機盎然

前言

怎麼賣貨

創業前要想清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

賣不出去,設計和生產就變得毫無意義。

在閱讀本書之前,我們應先達成一個共識:今天99%的創業者做的產品都沒有特別的壁壘。隻有達成這個共識,接下來我們討論的話題才有意義。

我還常常遇到這樣一些創業者,他們是某些產品的重度消費者,甚至是某方麵的專家,因為對市麵上現存產品的品質不滿,所以決定自己創業做產品,他們的理想是做一個讓自己滿意的產品。

當然,在極少數領域確實會存在這種問題,但更多的真實情況是,所謂更高品質、更讓人滿意的產品,早就有人嚐試過了。不是沒有人做,而是因為其他原因,這件事行不通。比如,更高品質就意味著更高的成本,更高的成本就意味著更高的售價,更高的售價就意味著消費人群的急劇縮小,最後導致終端銷售無法持續。不是別的廠家做不出來,其實是做出來不好賣。

還有更多的創業者,其實也沒想過要改造這個行業,隻是覺得這個買賣不錯,自己也想幹。結果一頭紮進去,把產品做出來了,卻不知道怎麼賣。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相當長的曆史階段,我們的物資供應一直是匱乏的,所以過去很長時期內,商業曆史更多的

是生產製造發展的曆史,誰能更高效地製造出產品,誰就能獲得收入,銷售本身不是特別大的問題。在那些年代,人類要克服的困難,主要是產品創造、生產效率、跨地區運輸和貿易等問題。中世紀時期,中國瓷器開始流入歐洲,歐洲貴族和皇室震驚於這些瓷器的精美,紛紛購買和收藏。為了滿足這種跨地區的物質需求,才有了後來的大航海時代。但即使是開辟了新航路,由於運力和海運的風險,來自中國的瓷器依然供不應求。拉著一船中國瓷器順利到達歐洲,就像拉來一船黃金一樣。

過去的生產效率不高,運輸效率也很差,況且海運還要抵禦海盜的搶劫,所以跨地區運輸成本非常高。在《貿易打造的世界》一書中,我找到了一些數據。在中國晚清時期,如果從杭州走陸路運大米到北京,每走1英裏(約1.6千米),每袋米的價格就要增加3%左右;杭州到北京的陸路大約1300千米,這麼算下來,大米運到北京價格就要漲24倍。所以古代統治者才不惜血本,開鑿了京杭大運河。古代水運的成本比陸運低得多,有碼頭的城市商業就更繁榮。所謂山養人丁水養財就是這麼來的。

但是得益於二戰之後人類社會生產效率和運輸效率的飛速提升,產品製造和全球運輸早就不是問題了。人類發明集裝箱之後,跨洋運輸價格

進一步降低。今天中國企業出口的海運費用,大概隻占出口商品貨值的5%~10%,運輸成本已經不是商家主要考慮的問題了。

這是我們今天的商業麵臨的問題。生產製造不是問題,問題是,怎麼賣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