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世界的兒童(1 / 2)

透視世界的兒童

相比成人,兒童也許在情緒上變幻無常,但在思維上卻更善於更新。當成人建立起對於世界固化的認知時,社會的變化已經悄然發生。孩子們注視著、感受著這一切,他們有著敏銳麵對變化中的人、自然以及世界的洞察力,不過這些敏銳的感受時常如風般消散。因此,無論是兒童的語言、塗鴉、發聲,還是留影,都是很好的載體,能夠幫助我們更真切地感受兒童對於內心和外在世界的體驗與見地。

從廣義的角度上看,並非隻是兒童創造了藝術,藝術也成就了完整的兒童。但是,我們千萬不要過於神話藝術的功用,因為每個孩子都是非常具體的,藝術在這些孩子身上所展現出的作用也千差萬別。對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及家長而言,我們要警惕自己麵對孩子投向藝術第一眼時的愉悅或沮喪,不要妄下判斷,重要的是長時間的觀察與陪伴,以及持續的耐心與支持。愛孩子並不是給他們一個目的地,而是為他們的旅程提供給養。#pageNote#0

2014年,當我們籌備第一屆iSTART兒童藝術節的展覽時,一位名叫吳蔚的小朋友媽媽給我們投遞了不少吳蔚的精彩畫作。她還特別提到兒子喜歡用塗鴉記日記。我很好奇,但又覺得日記過於私密,不好借來觀看。後來,吳蔚在父母的支持下,將花費兩年時間記錄的可供分享的4本

日記製作成合訂本,取名《無所謂日記》。我第一次翻閱,就被主人公“無所謂”隻言片語的每日趣事與寥寥數筆的生動形象所吸引。“無所謂”的角色造型一開始還有一些模仿的痕跡,但畫到第二、三本就完全自由發揮、揮灑自如了。我最終將吳蔚作為展覽中的小藝術家個案的代表,展出了一麵牆他的畫作,並在畫作旁增設一個展台,特別放置了一本《無所謂日記》原稿供孩子和家長觀看。這本日記裏既沒有驚豔的插畫,也沒有出口成章的文字,有的隻是青春期孩子生活中無聊、困擾、感激與熱忱雜糅的複雜情緒與日常“囧”事。這些樸實無華卻格外真誠的言語與記憶,讓圍著這本小書的觀眾們心領神會,大家紛紛分享起自己的趣事,仿佛又回到了兒時在課本上畫同學、老師漫畫的歲月……

同一年iSTART兒童藝術展的三號展廳,我們用一個獨立展廳呈現了藝術家張小濤與他的兒子張無量合作的實驗動畫短片《量量曆險記》。張小濤將兒子8歲以前的不少原畫作為故事的概念稿和靈感來源,並與團隊花了8個月時間完成作品。張無量筆下的主人公量量像是一隻頭戴潛水鏡的小狗。動畫一開始,它趴在一條蜿蜒的傳送帶上進入了城市,又翻過一座山進入學校,可教室裏的老師變成了一個個僵屍,孩子們嚇得四散而

逃。量量隨即墜入了一個平行宇宙。隨著畫麵中巨大的書本翻頁,主角又切換到了新世界,那裏充滿著漢字和美元符號。量量在堵塞、喧囂的車流中徘徊。接著,一切喧囂的事物蒸發了,變幻為悠然的水墨山水,但爆破和尖叫打破了這一平靜。量量抱頭逃離,它乘著一葉扁舟,穿行在古畫之中,遇到了西天取經的唐僧一行,他們穿過大海來到書本的邊緣,又被一隻巨大的“吞噬獸”吞沒。量量被巨獸吐出,巨獸連同整本大書被燒成了灰燼,量量注視著這一切哭了起來。影片的最後,一群步伐整齊的“量量方陣”走進畫麵,量量走到一半停了下來,它最終選擇了轉身,走自己的路……

張小濤、張無量(9歲):《量量曆險記》,動畫,11分49秒,2013,圖片由張小濤提供

張小濤、張無量(9歲):《量量曆險記》,動畫海報,圖片由張小濤提供

影片並沒有連貫的劇情,而是運用數個跳躍的翻頁動畫將一個個意象場景串聯起來。張小濤在2013年的《創作手記》中說道:“我想把這個作品作為成人和兒童世界相遇的通道,通過作品來完成和他的一種對話和交流。孩子是我們的前生,也是我們的來世,我們其實是站在時間的中間看過去和未來……我想用兒童的眼光去探索日常生活和神奇幻想世界的重疊,通過這個

作品來討論我們對生命、時間和空間的一種態度。其實我們每個人的未來都是未知的,孩子眼中的神奇世界為我們打開了另一扇窗戶,讓我們去發現和探索那些未知的秘密。”

張小濤和很多家長一樣,都有著應接不暇的工作。但他將兒子視為夥伴,互為師長。他們珍惜暑假裏彼此陪伴的時間,一起畫畫、寫字、閱讀、爬山、逛美術館。作為父親的張小濤將兒子平日裏的言談、塗鴉都收集起來,更鼓勵孩子按照自己的喜好繪製主題,集結成冊。在完成《量量曆險記》之後,張無量又畫了《量量從軍記》《未來Ⅰ》《未來Ⅱ》3個繪本,每一個繪本都是他夢想的開始。他還將自己的小夥伴一起畫入情景之中,從古代的十字軍到大象軍、太空人、未來世界、星球大戰……張小濤也將自己與兒子共同的成長與反思,通過旅途中的創作、書信、隨筆集合成一本難得的父子之書《與量量成長》。他在書的後記中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