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另一個世界
張小濤、張無量:《量量曆險記》,動畫,11分49秒。2013,圖片由張小濤提供
被遺忘的童年藝術
所有的大人起先都是孩子,可是他們中間不太有人記得這一點。
——《小王子》#pageNote#0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對孩子的塗鴉或者兒童作品心懷善意,毫不吝惜溢美之詞。但當有人提出一座美術館、博物館應該對兒童藝術進行係統收藏、長時間展示,或者通過價值認定來給予兒童最高認可的建議時,卻很難被大多數文化權力的掌控者認同。這種普遍的認知造成了另一種現實的割裂——童年時期的創造時常被當作一種文化的注解,甚至被理所應當地在個人與群體的成長曆程中隱去了。這些富有創造性的“童年遺作”大多隻存在於家庭的故紙堆中,其中絕大多數連創造者自己都忘記了。
美國哲學家加雷斯·B.馬修斯(Gareth B. Matthews)曾向藝術博物館的館長追問:“兒童藝術作品是否可視為名副其實的藝術作品,而不隻是社會的、文化的人工產品?”他進而提出了一個關於兒童文化權利的疑問:在一個完全由兒童構成的社會裏,兒童會自己決定是否需要表彰他們的“同類”所創作的部分藝術作品,然而在成人的社會,兒童無權做出這樣的決定,因為是成人控製的財政資金決定著專業博物
館是否收藏兒童藝術作品。馬修斯向一位藝術博物館館長建議舉辦一場以“20世紀藝術與兒童藝術”為題的展覽,他提議可以精選兒童藝術作品展出,這一提議既考慮了孩子們的藝術作品的獨立價值,也考慮了孩子們的藝術作品與保羅·克利(Paul Klee)、米羅(Miro)、杜布菲(Dubuffet)等藝術家的藝術作品的聯係。這位館長認同此展覽的教育價值,但卻輕蔑地向馬修斯表示,隻要他還在館長的位子上待一天,就不可能會在“他的”博物館裏展出兒童藝術作品。館長表示他不會允許任何一件非一流的藝術品在他那裏展出,而兒童的藝術作品在他看來沒有一件是一流的。#pageNote#1
與此相悖的現實是,藝術博物館爭相展示大師們的“兒時作品”,認為它們是彰顯其天才一生的“物證”,卻鮮有專業機構潛心研究兒童藝術的真正價值(隻是將此責任推給教育領域)。正因如此,兒童通過藝術創造或留痕所產生的真誠、多元的表達,並不隻對其個人有價值,更可以向整個社會(特別是成人社會)發起挑戰,這和藝術世界中其他有價值的發聲與行動並無不同。
當然,馬修斯所引述的故事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對於“館長”們狹隘的認知,我隻能遺憾地表示理解。如同我們需要花費巨大的力氣才能在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