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在美術館(1 / 3)

7

再見美術館,你好學校

孩子們在參觀麓湖·A4美術館開館展“創造空間”,進入藝術家顏磊作品《XANAX》時充滿了疑問與好奇,圖片由麓湖·A4美術館提供

“熊孩子”在美術館

2013年,上海玻璃博物館的一件玻璃藝術品被“熊孩子”弄壞了。監控畫麵顯示,兩位小觀眾翻越圍欄,揮舞著拳頭來回拉扯、搖晃展牆上的展品,而圍欄外的家長不僅沒有阻攔,還忙著給孩子拍照。最終,藝術品被折斷一大塊,掉落在地。這幅作品名叫《天使在等待》,原是一位藝術家專門為她剛出生的女兒所做。損毀後,藝術家把這個破損的作品改名為《折》,繼續展示,她也並未向兩位家長與孩子要求賠償。而玻璃博物館則將當時的監控畫麵製作成影像在新作品旁同步播放,作為對公眾的“警醒教育”。2020年,玻璃博物館另一件重要藏品又被兩位小朋友撞壞,博物館無奈地通過媒體表示:“希望通過這次悲劇,令博物館文明禮儀的重要性得到更多的宣傳與普及。同時,我們也將從這次的遺憾中積極學習並思考,未來會特別設計升級麵向孩子們的‘參觀禮儀工作坊’,承擔起更多教育責任。希望能通過博物館公眾教育活動,將文明參觀轉化為一種可以趣味性習得的知識和習慣,而非一種懲罰和規訓。”

上海玻璃博物館的無

奈與願景反映出許多博物館同行的心聲:公共文化空間一方麵非常歡迎兒童與家人前來參觀,另一方麵又擔心“熊孩子”會影響展廳秩序與觀展體驗,因此不得不設置事無巨細的條條框框來規範行為。作為策展人,我一直都不擔心更多的孩子進入美術館。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美術館作為一種生活與學習方式在中國才剛剛起步,美術館應該繼續鼓勵所有人進入,允許觀眾近距離地觀察與學習,在保證展品安全的情況下建立彼此的信任。這樣的公共教育是一種漫長的過程,並非一時一地的公民素質問題。觀展規範行為的設定不僅要考慮美術館自身的立場,也需要考慮觀眾立場,如果單方麵做出強製性的規定,勢必會導致美術館與觀眾之間公共關係的逐漸緊張,惡性循環。試問美術館如果不尊重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喜好,不能讓孩子們獲得更多近距離觀察、觸摸、互動的自在體驗,他們與家人又如何產生對美術館,以及對更多元的藝術文化的認同與黏性呢?所以,我認為首先應該保持開放的態度,在保護展品和人的安全基礎上,鼓勵兒童和家人走進來,獲得獨特的文化體驗,產生更多的連接與對話。隨著觀展經驗的積累,以及相關思維的訓練,人們才能提升對藝術的認同,提升深層修養。而缺少以上前提的美術館說教

、錯誤行為的示眾、等同於徒勞的直接懲罰規訓,起不了積極的作用。

5年前的一天,一位家長鼓勵孩子跨越iSTART展覽中藝術家作品前的圍欄,進入裝置作品,結果造成作品被踩踏損壞。當A4工作人員與這位媽媽溝通時,她辯解道隻為拍一張角度更佳的“可愛照片”。同事覺得很失望,將作品受損的照片發到網上論壇,引來不小的討論。有的網友責備家長素質低下,有的說孩子不懂事家長管控失責,有的覺得不就是孩子富有“探索精神”,不要小題大做。在我看來,這一切都和“土壤與時間”有關。在中國,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的“童年”,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沒有上過“博物館學校”。博物館與美術館也許把太多的精力與預算,花在了建造漂亮雄偉的展館、收集價值不菲的藏品、策劃無與倫比的展覽上,卻忽視了對每一個參觀者的關注。我們應該如何幫助更多人去接近、運用以及珍惜這些文化資源呢?我想不僅需要對公眾保有耐心、熱忱與遠見,還需要用更具智慧的方式培育與支持公眾的成長。5年後的今天,當兒童及家庭類觀眾占比超過30%時,A4美術館的觀展秩序卻大大好於過去,作品的受損情況也沒有明顯增加。這些都和更人性化的展廳設置、更主動的溝通、更積極的現場應對有關。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