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在美術館(2 / 3)

這也和每年超過900位參與美術館服務的誌願者息息相關,他們中有大學生、白領、退休居民,還有越來越多的家長甚至孩子。在這座美術館裏,他們並非傳統的教者與學習者的單邊關係,而是通過共同價值的逐步建立與互信成長,構成了一個更大的“學習社區”。

A4美術館也通過iSTART兒童藝術節項目,讓越來越多的學校、家庭、團體自發地進入美術館。在iSTART期間,不滿1000平方米的展廳內,最多的時候我們會同時接待五六組兒童團隊,美術館一時間被“熊孩子”們占領了。地上,樓梯上,作品的周圍都坐著、站著、趴著孩子。我不認為這是一種“糟糕而混亂”的現場,從孩子們的竊竊私語與勇敢提問中,能感覺到整個展覽都“活”了起來。我們在現場與孩子們交流時,很多成人觀眾也會好奇地來聽,他們常會問,孩子們能看懂這些嗎?我會反問他們,藝術需要被“看懂”嗎?在我看來,藝術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它的多元與開放使得孩子們天生有與之親近的願望。孩子進入藝術,往往是從一個又一個問題開始的,他們在其中求知與探索的過程更為重要。成人大多習慣了獲得答案、感悟或者意義,這使得我們在麵對藝術或其他領域時養成了劃分邊界、依賴權威的“壞習慣”。而兒童是開放的

,我們應該鼓勵他們延長“打開自己”的狀態——藝術就是很好的情景與路徑,我們也更希望成人能從兒童接觸與參與藝術的過程中獲得啟發,獲得重新“打開自己”的方法。

孩子們在美術館不喜歡一板一眼地跟隨成人聽講解,他們喜歡趴著、坐著,與自己喜歡的作品進行長時間的“對話交流”。圖片由成都天府新區第五小學提供

現在,我們將iSTART項目獲得的經驗,應用到了我們全年的其他當代藝術展及公共教育項目當中。我們在不同的展期中特別增設了適合幼兒園、小學孩子的特色導覽、任務地圖、趣味遊戲,以及為更大一些的孩子們準備的問卷、互動挑戰,在美術館嚐試設置了更多的互動學習桌、閱讀空間、塗鴉區、身體感知互動項目,以及根據不同展覽專門為孩子們研發的即到即做工作坊。我們深知,美術館的“高牆”天然地會將公眾的心理距離拉大,因此一有空閑,我與團隊就會主動走出美術館,去拜訪不同的學校與社區,將美術館項目帶到更廣闊的空間,麵對麵地與孩子、老師在他們的“主場”交流互動。慢慢地,更多學校也將課堂搬到了A4美術館的室內與戶外。

清晨,在還未開館的時候,我經常可以聽到美術館門口孩子們等候的歡笑聲。一次我在為一大早來美術館的孩子們導覽,他們認真地聽

我講藝術家的趣事,一位孩子突然注意起我的鬈發發型,樂嗬嗬地給我取名“爆米花”。從此以後,我便在孩子們在的場合這麼稱呼自己。記得一次我拜訪美術館附近的一所學校,和老師們正在教室走廊上交談,一群孩子從教室裏衝出來,裏三層、外三層地把我圍住,有幾個還抱住我的腿,我蹲下來,他們就抱住我的脖子、肩膀,大聲喊“爆米花,爆米花”。在孩子們心中,像“爆米花叔叔”一樣的美術館人不是一群露著機器人般的微笑、用播音腔為他們導覽的導覽員。美術館是一座理想中的學校:這裏沒有刻板的說教、一成不變的教室、做不完的作業與考試,這裏是一個有著有趣的朋友、生動的情景、不斷更新的創意與遊戲的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