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消逝的聲音
孩子們,你們必須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
——《死亡詩社》#pageNote#0
2018年,在一次關於iSTART兒童參展者年齡的討論中,我與館長產生了意見分歧。從數據上看,參與iSTART項目的孩子集中在4~12歲,館長希望非常明確地將參與兒童的年齡限定在14歲以下,而我提出了堅決的反對。我認為,兒童是指18歲以下的任何人#pageNote#1。我覺得不能依靠冰冷的數據來排除掉更年長的孩子參與的機會,更何況12歲以上孩子參與數量的銳減,並非他們的主觀意願——社會輿論認為,初高中的孩子是“為升學準備”的準考生,成績第一,參與太多社會活動會“影響學習”。即使是藝術學習,也淪為了考取藝術學校或專業的考前準備。和升學無關的事情,通常都被視為“無用”,這就不奇怪在他們的生活中,藝術表達從“地上”逐步變成了“地下”,他們的發聲渠道也越來越少。
最終,我和館長達成了一致,將當年的參與者年齡定在了16歲以下。我也特別在這一年的iSTART作品中去尋找這些微弱但卻珍貴的青少年的聲音。隨著參與iSTART項目的小藝術家自身的成長,一些孩童步入了初、高中的學堂,雖然學業壓力越來越大,但他們信任這座美術館,每年都懷著極大的熱忱抽出寶貴的時間持續
參與項目。他們中的一些家長也常與我交流:“我的孩子最近問題很大,完全不與人交流,未來可怎麼辦?”我看著這些孩子的作品,回應道:“請看看他們的文字、繪畫、照片或者影片,他們的內心多麼豐富,哪裏來的不願意表達?與人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種,不一定隻限於語言。”這種情況在處於青春期的城市兒童身上非常普遍,隻要我們稍加留意,便會發現他們有非常多的表達方式。而與朋友共處時,他們會卸下防備,格外開心地聊八卦,交換秘密。所以,時常是作為父母的我們出了問題,我們離他們的世界太過遙遠。當然,這個階段也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建立的重要時期,大量知識與經驗湧入大腦,每天各種思想碰撞,孩子要從一個規製的搖籃裏硬生生地破繭而出,“生”出另一個獨立的“我”來,可想而知其中的掙紮、陣痛與不知所措。
我非常不希望讓這片躁動的聲音成為一片沉寂。2019年,我最終將參與者年限上調到18歲以下。iSTART項目也從某種意義上超出了原有的兒童範疇,成為兒童以及青少年共同發聲的平台。
2018年年末我應成都第七中學國際部的賈老師邀請,在學校晚間給高中生們做藝術分享。來學校以前,賈老師不停地給我“打預防針”,說這裏麵大多數都是未來希望學工
科、學商科的同學,學藝術的寥寥無幾。我反而更加期待與他們交流,因為藝術屬於所有人。在自習教室,我和孩子們聊杜尚(Duchamp)、達達主義(Dada),從激浪派(Fluxus)聊到當代中國的藝術家,聊藝術之於不同的人的不同麵孔,聊有趣的生活、美術館的趣事,聊在藝術中獨立思考與價值多元的可能性……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兩場分享下來,不少同學留下來與我交流。一些同學記下我的聯係方式,常常冒著手機被沒收的風險深夜給我發信息。其中一位同學給我發來他做的一幅思維導圖,上麵羅列了他調研與思考的諸多青少年議題。我也一邊讚賞,一邊聽他傾吐家庭、學校對他的不理解。讓我驚訝的是,他並沒有厭世,而是將迷茫轉化成藝術創作的動力。隨後幾次我來到學校,他津津有味地和我討論他有些“形而上”的創作計劃,甚至對自己最近在美術館看到的作品做起評論來。
幾個月後,嚐到藝術“甜頭”的同學們參與了iSTART的小策展項目。不同專業背景的同學加入了策展團隊,並著手以他們擅長的方式完成了一個“展中展”。最終題為“烏鴉喝水”的項目在“再見學校,你好學校”展覽的第一個空間呈現。此項目靈感來自老師給同學們觀看的一則網絡視頻實驗,視頻裏的主播
試圖通過模擬實驗再現兒時曾經深信不疑的寓言故事“烏鴉喝水”。孩子們由此開始反思:“權威”的課文本身也需要去驗證。他們進一步認為,真理是需要通過實踐去檢驗的。他們希望擺脫社會對於高中生的某種既定看法,嚐試通過與同齡人的對話、表達,展開一場新生代自我表達的行動。小策展人們視“為同齡人發聲”為己任,廣泛收集反饋,討論校園、友情、隱私、家長意誌、自由、未來發展等議題,通過小組頭腦風暴設計完成了9個不同的篇章#pageNote#2,共計42道選擇題及15道簡答題。每一個篇章除了選擇題與簡答題以外,還有1個開放性問題。他們希望通過精細推演和設計,“探尋同學們對校園生活不同方麵的看法,以及校園生活不同部分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