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雀大路和五條大路的交界路口的一片區域,眾人聚集過來,這裏的四角各立著一根竹竿,用帶著禦幣的注連繩連接,杆子頂端,又各放著一串念珠,圍成的區域,僅僅隻是四周留了窄窄的一條縫供人們通行,中間是一座巨大的三層壇城,每層用木質的壇橛和五色壇繩圍起來,在東邊的兩根壇橛較高,留了一道門出來,壇城的兩側有兩麵太鼓,在護摩開始時,是會有司鼓奏響的。
這次的護摩儀式,不在神泉苑,也不在大內裏,目的就是為了讓籌措這次護摩的百姓能夠看到,參與其中,享受福德資糧,人們圍在壇城周圍,手中拿著一個印著種子字的木片,上麵書寫著他們的願望,遠處有風吹來,天上下著冷雨,百姓有的穿著蓑衣,有的連蓑衣也沒有,身上的衣服淋濕,卻倔強的站在雨中,實在撐不住的,就已經躲到屋簷下了,還有那些病人,靠在牆角,喝著醫者端來的藥。羽河混在人群中,朝著南方望去。
僧人們從羅城門旁的東寺出發,兩人穿著法披,腳踩木屐,手中拿著錫杖,一頓,一拖,走在隊伍的最前麵,錫杖發出聲響,如鶴唳,如風鈴,引領著後方的三尊本尊像,大日如來,弘法大師,以及那尊傳說中的“浪切不動尊”,他們由僧人捧著,後麵跟著華蓋為其遮雨,隊伍的中央,則是那位傳說中從平安時代住世至今的大阿闍梨,他表情似笑非笑,閃爍著法悅的光,樣貌莊嚴秀麗,一半頭發梳成發髻,另一半披散在後麵,內穿赭色袍裳,外披赤色七條袈裟,腳穿草鞋,背後垂著一條修多羅,左手持金剛杖,右手持金剛杵,左手手腕上纏繞著一串念珠,他就那樣走著,不撐傘,不穿蓑衣,但雨落不到他身上,打不濕他的袈裟,他走過的路,兩旁原本被打濕的幡又隨風飄揚起來,放大毫光,妙香四溢。隊伍的最後則是司鼓以及其他僧人,他們手捧各種儀式用具或者經書,披著蓑衣,穿著五條袈裟,頭戴遍路鬥笠。
密密圍繞在壇城外的百姓自動讓出一條路,讓這支隊伍得以通過,執錫杖的兩人站在壇城的入口處,三尊本尊像被安置在最裏層的護摩壇前,護摩壇四角固定著銅製壇橛,四角點著蠟燭,東麵則多了兩根稍高點的壇橛,形成一個“門”,壇橛纏繞著五色壇繩,將護摩壇圍起來,外層有五個銅瓶,插著五種顏色的布花,護摩壇中間是一個大型的護摩釜,中間像井字一樣壘著幾層火供木,周圍分布著兩個盛穀物的碟子,兩個盛香水的碟子,兩個盛著酥油的碟子,兩個盛蜜酪乳的碟子,兩個盛米飯的碟子,以及兩個高大的燭台,白色的蠟燭在其上燃燒,中間是一個火舍,裏麵燃燒著“匚”形的香料,金剛鈴,金剛杵,護摩杓,護摩夾子,金剛棒,手爐,散杖,錫杖等法器隨緣擺放,右旁的台子上,放著從人們手上收集過來的,寫著願望的木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