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教學一定是有理可據的。教師教好了學生,一定有她獨特的方式方法。總的來說,就是一個字“愛”,愛學生,才能行道義。
在教學中,我們會看到,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們的性格迥異,讓我們的教育也千差萬別,呈現出萬花筒般的效應。家怡在教學生涯中,她清楚地記得,同樣一個學生,不同的老師,對他的影響就不同。同樣是愛,放在不同的人心上,就會形成不同的反應。
那是家怡教的初二年級一個男生,他叫丁亞楠,他父母都是醫生,分別是廣州市人民醫院婦產科和心腦血管科的醫生,他們有著很高的工資。從這些來看,丁亞楠什麼都不缺。他穿的衣服,比學校老師穿的衣服都要好很多。他用的手機是老師們沒有見過的蘋果,確切地說,很多老師還沒有用過手機呢!還有一些老師的手機,也許是充話費送的禮物手機,不值得一提。
丁亞楠還有一個時尚的攝影機,他在男生寢室裏偷拍學生洗澡時,被同學舉報給老師,家怡沒收了這個攝影機。並從它的身上了解到丁亞楠不為人知的另一麵。
好孩子都是一樣的愛學習。不愛學習的孩子,一定有他不愛學習的原因。丁亞楠也一樣。他是從廣州一家私立中學轉回來的學生。據他說,是奶奶年齡大了,回來陪奶奶。他爸爸告訴家怡,亞楠在那裏愛挑事兒,跟同學合不來,老師批評他,他就非要轉學。讓他回來上學的目的,就是想殺殺孩子的銳氣。
家怡通過對丁亞楠的觀察,發現這孩子本質不壞,學習上也是看老師對不對他的胃口。對他來說,哪個老師順他眼,他就學,不順他眼,那他就拉黑了這門課。他對家怡老師說,他就是在老家上的小學,六年級轉到爸爸那兒去上學,經常見不到媽媽,他懷疑爸爸媽媽是不是離婚了?
丁亞楠的猜疑很快就得到了印證。家怡聽亞楠的媽媽說起這事兒來,還是淚眼婆娑。她說他們早就離婚了。那還是丁亞楠八歲那年,他爸爸爸媽媽那時都還在老家,這邊的工廠醫院上班,有一天晚上下夜班,亞楠媽媽就發現他爸爸和同科室的一位護室在一起,他們手拉著手在寒冷的冬天,偎依在一起。那一刻,他媽媽就動了離婚的念頭。
後來,他們工廠醫院倒閉,幾個人都去了南方。亞楠媽媽和爸爸離了婚,為了不影響孩子,他們沒有公開這個秘密。連孩子的奶奶和姥姥都沒有說,他們想等到他十八歲以後,再告訴他。孩子現在既然知道了,那就不妨和他談談吧。
大人是這樣想的,孩子會怎麼想呢?丁亞楠在初三上學期的時候,家怡已經不是他的課任老師了。但是他還是對家怡表現出了極強的依戀感。家怡當時不明白丁亞楠為什麼會這樣依戀她,也許他對爸爸媽媽失望以後,想在家怡這裏得到一絲絲安慰。家怡打死都不能原諒自己,在一個孩子生命的危急關頭,她沒有伸手去拉他一把,而是對他采取了一種漠視,一種放任自流的態度,以至於斷送了孩子美好的一生。
那是一個春暖花開的季節,劉家怡生病了。她躺在醫院的病床上,身體十分虛弱。周日上午,丁亞楠一個人來到了家怡的病房,家怡耐悶他從哪兒打聽到了老師住院的消息。丁亞楠帶來了一大束花,他是上午十點半左右到的,中午在醫院和家怡他們一起吃的飯。午飯後,家怡想休息一會兒,就催他早點回去。丁亞楠說,他下午回去直接去學校,讓老師休息,他出去轉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