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寡婦今天趁著天氣不錯帶著孩子,擔了兩筐麥子來了小廟村
這裏的規矩,一鬥糧食要上脫穀機的話要給村裏一文錢,韓寡婦是不舍得花錢的,準備留下一半麥康抵債
話說這小廟村最近來了一尊大佛
那薑縣君第一次來就推出了打麥機,整個幽州府的鐵匠木匠前段時間都在加班加點幹活
他們推出了兩款機器,一款是鐵質的,質量比較好,怎麼踩都不會壞,但是要3兩銀子一台,隻有那些富戶才買得起
另一款是竹木結構的,容易壞,但是便宜,隻要1罐錢,公府還會補貼購買的村子一錢銀子,然後整個村的人湊一湊,家裏田多的多出一些,像韓寡婦這樣田少的就少出一些,零件壞了也容易修,大家都很樂意,他們村也買了一台
雖說機器抬回村裏的時候秋收都已經結束了,但村人們還是很高興,畢竟來年的秋收眼瞅著都要容易了
同時買來的還有一台吹風機,專門用來吹麥麩的,這個也是純木竹結構,隻要搖一搖手柄,麥麩就能從一邊吹出去,隻剩下幹淨的麥粒掉落在下方籮筐,別提多方便了
聽說聖上下旨全國推廣,南方那邊傳過去估計也要春耕了,能趕在南方人前頭,北方人就更開心了,誰讓他們老是出風頭,討厭的緊
就連最後去麥殼這一步,那薑縣君最近也想出來辦法了
聽去參觀的人回來說,就是在月牙河邊建一個水車,等水車轉起來帶動什麼齒輪,什麼杠杆的,反正就是把一根一人粗的木棍子連在一起,水車轉起來,木棍子自己就會舂米,人隻要站在旁邊看就行,還能搓麻線嘮嗑萊
這種好事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哪次秋收不是累的倒頭就睡,感歎自己命苦生在這樣的人家,好幾天都緩不過
現在好了,薑縣君框框框那麼三下,秋收再也不是難事了
“娘,你說縣君到底怎麼想的,怎麼就能想出這麼神奇的東西啊?”
“娘也不知道啊……”
這娘倆站在月牙河邊的脫殼機茅屋門口,兩臉震驚
這樣的表情小廟村的人都見慣了,但心裏洋溢的自豪之情還是顯在臉上
韓裏正的大兒子是這裏的管事之一,見韓寡婦過來,趕忙招呼一個漢子上來幫韓寡婦抬籮筐,把它們放在中間的脫殼機那裏排隊
“韓大娘今兒來的稍晚了一點,前麵還有幾人,我們雖有三個舂米的台子,但前頭那許大膽的麥子也太多了!足足挑了十擔過來!你這邊還需等一個時辰”
那許大一夥聽到這話也是哈哈大笑:“我家可沒十擔麥子,幫村人運的,我們那兒太偏,走一趟也實在不容易,等咱們附近的楊樹村也建起了這個舂米機,你看我還來不來擠你,我都不給你賺錢哩”
棚裏大夥也是哈哈大笑
“許大膽,你們好歹附近還有河,我聽說往北去那幾個縣河水特別慢,根本抬不起脫殼機,還是要挑很遠哩”
北方有大河大江,支流也不少,因為灌溉需要,基本上的村落都是建在臨水的地方,但總體來說還是有很多地方缺少建立脫殼機的條件的
“那有甚,不過是挑著麥子多走幾步,哪有自己舂米累,去年累的我都想上手撥殼,反正冬日裏也無事,那就每天在家撥!”
大家好奇,連連詢問:“呦,你還會這巧手活啊!”
“那你一個冬天撥了幾鬥?”
那漢子撓撓頭說“還能撥多少,半碗都沒有就給我氣死了!我媳婦還天天笑話我”
伴隨著脫殼機的踏踏聲,棚內又是一陣大笑
韓寡婦在一邊和幾位農婦一起坐著聽他們聊天,一邊搓著麻線,她們自己再聊些趣事,也是和諧
小朋友們早結伴不知跑哪裏去了,大人們囑咐他們不要跑遠,小朋友哪裏會聽,磴蹬蹬的早沒影兒了
\/
“柳木匠,聽說南方那邊自己就研究出了脫殼機,要說他們那兒的匠人可真厲害,看了齒輪的運作就能自己創新研究了,隻他們那邊還是做的腳踩的,沒咋們的先進”
薑琪這會兒也在搓麻線,她想給自己做一身衣服
“那邊的匠人的確是聰明”
柳木匠低頭玩魔方
前些日子他一直在教慕名而來的匠人們製作農業三件套,屋裏屋外全都堆滿了木料,很多匠人見他毫無保留的教授技藝也很是感動,想要拜他為師,柳木匠都一一拒絕了,其中不乏有天資卓越的
薑琪對柳木匠還是很好奇的,這人一看就有故事啊……
今天正好四處無人,薑琪心思就活泛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