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唐怛羅斯戰役為何慘敗(1 / 1)

大唐帝國身上流淌著的不僅僅是文化的膨脹,更多的是征服者們對文明擴張的暴漲。這也注定了中國成為西方天然的敵人。也讓我們夢回了那段金戈鐵馬的崢嶸歲月。大唐帝國的戰神可算是層出不窮。

大唐帝國就是戰神的時代。三大戰役——中印之戰、中曰之戰以及與阿拉伯帝國的碰撞:怛羅斯戰役。戰爭有勝有敗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充滿了燃燒的大唐帝國,他用血與火來證明了他的強大。

怛羅斯戰役的起因是西域藩國石國“無番臣禮”,唐安西節度使高仙芝領兵征討,石國請求投降,高仙芝允諾和好;但是不久高仙芝即違背承諾,攻占並血洗石國城池,捋走男丁,格殺老人、婦女和兒童,搜取財物,而且俘虜石國國王並獻於闕下斬首。僥幸逃脫的石國王子遂向大食(阿拉伯帝國)的阿拔斯王朝(中國史書稱之為“黑衣大食”)求救。有消息說大食援軍計劃襲擊唐朝西域四鎮,高仙芝的反應是采取先發製人之策,主動進攻大食。鑒於當時唐帝國在西域的影響。有許多葛邏祿及拔汗那國的軍卒參加大唐軍隊。組成的大唐聯軍有三萬多人,其中唐兵占2乃。高仙芝率領唐聯軍長途奔襲,深入七百餘裏,最後在怛羅斯與大食軍隊遭遇。於是,一場曆史上著名的戰役——怛羅斯戰役打響了。

先對雙方的兵力做個簡單的介紹。唐帝國方麵,主將是高仙芝,副將為李嗣業,別將為段秀實,兵力為安西都護府兩萬漢軍,盟軍拔汗那以及葛邏祿部一萬人,此外還有其他臣服於唐帝國的胡兵兩萬餘人。高仙芝時代“凡鎮兵四十九萬,安西節度兵二萬四千”,怛邏斯之戰居然出動安西都護府八成以上的兵馬,說明這次高仙芝是下了血本的,也是對即將和阿拉伯的大戰有心理準備的。

阿拉伯帝國方麵,總指揮是齊雅德·伊本·薩裏,兵力為呼羅珊本部宗教戰士四萬人,再加上已經被阿拉伯控製的阿姆河與錫爾河流域的幾乎所有屬國的兵力十餘萬,總兵力當在15萬左右。

高仙芝不傻,在這樣兵力懸殊的情況下,他怎麼敢出動呢?這位將軍當然有獲勝的把握。而這勝算就在唐軍的裝備上。唐代時,中國軍隊無論裝備、士氣還是將帥能力都達到了冷兵器時代的一個高峰。當時唐軍野戰常用的陣形之一是“鋒矢陣”,衝在最前麵的是手執陌刀(一種雙刃的長柄人刀)、勇猛無畏的輕裝步兵,接著是步、騎兵突擊,後列則有弓弩手仰射,直到完全擊潰對方。陌刀的攻擊力極為可怕,列陣時“如牆而進”,肉搏時威力不減,李嗣業便是一員善使陌刀的猛將。騎兵方麵則是輕重騎兵結合,一般使用馬槊和橫刀。唐代改進了冶煉技術,灌鋼法取代了百煉法,使鐵製戰刀更加鋒銳。唐軍的鎧甲拋棄了魏晉的具裝鎧,演變為以明光鎧為代表的唐十三鎧,重量更輕,但防禦力卻有所提升。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唐軍的拋射兵器——弩,中國的弩早在秦漢時期便已獨步天下,到了唐朝更加成熟完善,共射程與威力遠非尋常弓箭可比。而相比之下,除了馬匹上的優勢外,阿拉伯軍隊顯然就遜色多了,並且在近距離的攻防戰中,這一優勢又大打折扣。

於是,可以斷定,唐軍勝算的把握是非常大的,即使不能全勝,但絕對不至於失敗。可曆史的拐點,卻在這場戰爭的第五天出現了。

這天傍晚之後,葛邏祿部雇傭兵見交戰雙方激戰數日仍相持不下,突然叛變(事後有人認為是被阿拉伯人買通的結果)。叛軍從背後包圍丫唐軍步兵,切斷了他們與騎兵的聯係。唐軍突然失去了弓弩手的支援,陣腳頓時大亂。阿拉伯聯軍趁機出動重騎兵突擊唐軍陣營的中心,連日征戰的唐軍在內外夾擊下再也支撐不住,終於潰敗,高仙芝在夜色掩護下單騎逃脫。李嗣業、段秀實收攏散兵遊勇向安西逃遁,途中恰逢中方聯軍中的拔汗那兵也潰逃至此,造成兵馬車輛擁擠堵塞道路。李嗣業恐阿拉伯追兵將至,不惜對盟軍大打出手,揮舞大棒斃殺百餘名同屬大唐聯軍的拔汗那軍士,才殺開一條血路,殘餘唐軍得以通過。此前李嗣業還曾勸高仙芝棄兵逃跑,被段秀實斥責為“憚敵而奔,非勇也;免己陷眾,非仁也”。在收攏殘兵之後,驍勇的高仙芝並不甘心,依然想進行一次反擊,在李嗣業等的勸說之下終於放棄。最後高仙芝隻得引殘兵逃至安西。

此役唐軍損失慘重,兩萬人的安西精銳部隊幾乎全軍覆沒,陣亡和被俘各自近半,隻有千餘人得以生還。但唐軍也重創了阿拉伯部隊,殺敵七萬餘人。懾於唐軍所表現出的驚人戰鬥力,阿拉伯人並沒有乘勝追擊,隻是鞏固了他們在中亞的霸權而已。而中國方麵由於幾年後爆發安史之亂,國力大損,也隻能放棄在中亞與阿拉伯的爭奪。與此同時,吐蕃的崛起成功地阻擋了阿拉伯人的東進,避免了唐朝西部疆土的進一步失守。兩個帝國的大碰撞就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