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乃是漢末乃至中國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是曹操與袁紹爭奪北方霸權的轉折點,官渡一戰之後,曹操終於一反之前對袁紹的劣勢,為自己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這是傳統曆史觀念的表述。不少權威的曆史學著作中更是以類似於“曹操以一比十的劣勢兵力在官渡大敗地廣兵強的袁紹”來加以描述。
當然這些描述可能是基於此次戰役的曆史意義。官渡之戰是袁曹雙方力量轉變、當時中國北部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性戰役,對於三國曆史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此戰曹軍的勝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間的兼並爭,雖屬於封建割據勢力之間的爭鬥,但實現地區性的統一,客觀上符合人民的願望。
現在,不少人認為曹操“以一比十”大敗袁紹太誇張。甚至有些人提出官渡之戰時袁曹其實是實力相當的。實際上,“以一比十”與“實力相當”這兩種說法都有失公正。
首先從兵力上來說,既然曹操起兵時已經有五千兵力,以後勝多敗少,收編部隊肯定不少。計算起來應幾十萬,不會比袁紹少。實際上,當時能有多少兵,關鍵在於能有多少糧食養活他們,不至於潰散。曹操所據有的是飽經戰亂反複蹂躪的地盤,他是不可能養大量軍隊的,至少比袁紹所能養的軍隊少很多。何況,曹操所據許多地區並不穩定,必須駐兵,還得在南方駐兵防孫策和劉表,能集中到官渡來的兵力也不可能是曹操的全部。另外曹操在曾接受三十萬黃巾投降,且擇其精銳組成青州軍,似乎是曹軍的主力。實際上,青州軍既不強,數量也不很大。這可以由下麵兩件事得到佐證:
194年曹操和呂布作戰,呂布先以騎兵衝擊青州軍,青州軍逃跑,曹軍大敗,曹操“墜馬,燒左手”,有驚有險。可見青州軍是曹軍中薄弱部。
197年征張繡,張繡先降後反,曹軍敗退,青州軍搶掠,於禁率手下數百人“討之,數之以罪”,青州軍跑到曹操那裏去告狀。以此觀之,能以數百人討之(其中有殺傷之事),說青州軍千人或稍多,也還可能,說他們萬人或更多,是不可信的。
可見不能以史載曹操受二十萬黃巾降,就認定曹操兵力就有極大增加。同樣也不能因曹操曾打過不少勝仗,就判斷他的兵員就很多。
其次,“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所以曹操有多少“養兵”的軍糧也可以間接體現出他的兵力。]96年秋曹操下令開始屯田。有人以《三國誌》中裴鬆之注中引《魏書》“是歲(196年)乃募民屯田許下(指許昌附近)。得穀百:萬斛。”為根據,認為屯田使曹操當年就得到大量糧食,因而曹軍不會因缺糧而不能擴**隊。
雖然引文中“得穀百萬斛”可以解釋為當年所得,但因屯田令是秋天才下的,這是絕不可能的。而且,一般說來,在屯田的前一、二年,根本無法收租稅。在下屯田令後的第二年,曹操攻袁術,還因缺糧以小鬥發軍人口糧,為防止兵變殺主管人員,就可證明曹操手中糧並不多。
在《三國誌·卷十一》袁煥傳中載:“是時,新募民開屯田,民不樂,多逃亡。”可見屯田並非一帆風順。屯田的負責人先後為棗祗、任峻及國淵,國淵應是在比較晚的時間才主管此事的。在《三國誌·卷十一》他的傳中說他采取了很多措施,才在“五年中倉廩豐實”。可見,屯田能見成效絕非易事。至於具體何時才得到大量糧食,史無明載,無法妄斷,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屯田不可能立竿見影。從下屯田令到官渡之戰中間隻有三個收獲季節,不能設想曹軍已經根本上解決了糧食問題。
故認為曹軍因屯田就能大量擴張,以至於在實力上和軍力上都可能和袁紹比肩,是不合適的。但是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官渡之戰前,確是袁強曹弱。這個從曹操大勝,但卻未趁勝追擊中便可看出。袁紹死後,其子袁潭、袁尚相互兵戎相見,十分有利於曹操,但曹操仍無力一鼓作氣戰而勝之,直到四年以後的204年才攻占冀州,六年後才完全據有原袁紹的地盤。可見袁紹原有的實力十分強大,官渡之戰前袁強曹弱是很明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