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淵源上看,無論趙公明還是關帝,生平都與財富沒有什麼瓜葛,他們成為財神的原因除了“話本”文學強大的傳播功能以外,統治者意識形態的動因尤為重要:
無論關帝還是《封神演義》中“助紂為虐”的趙公明,均以將領之身殉職,他們的“忠誠”,正是統治階層最為需要的“綱常之道”。
相反,另一位財神,雖然“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但他卻視功名如糞土、視錢財如無物,作為帝王的股肱之臣,大業初成即“掛帆遠去”,作為富甲一方的富商巨賈,卻數次盡散千金,普渡天下窮人,儼然是第二個救世主,這一切,絕非帝王所求。因此他的淵源往往被曆代帝王刻意淡化。
在中國近代史上,商人的影響深遠,尤其是浙商、蘇商、徽商、晉商,包括天下聞名的“寧紹幫”,在清王朝刻意推崇“武財神”趙公明與關帝的曆史背景下,幹脆重提“財神”的商聖名號,頂禮膜拜,民間百姓則以“文財神”之名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