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以忠義聞名,一直是“以儒治國”的帝王們尊崇的典範。這種風氣自宋代始愈演愈烈。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封關羽為忠惠公,宣和五年(1123年)又封為義勇武安王。元代封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明初祀為關壯繆公,與嶽飛同祀,各地武廟稱關嶽廟。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
清代初年,明朝舊臣刻意強化關帝的忠義,民間秘密會黨組織,更以關帝之忠義作為結黨的精神紐帶,鋒芒直指當時的異族。為收攏人心,清代順治元年敕封關公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康熙五年(1666年)又加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勒碑於洛陽關林。
同時,清王朝刻意淡化了關帝的原始內涵,在民間通過文化引導,逐步有意識地將其視作武神、財神和正義之神,司命祿科舉、祛災除疾、驅邪辟惡,誅罰叛逆、巡察冥司、庇護商賈、通暢財源、決斷疑難等,最後定格為武財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