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頁(1 / 2)

而莉莉那時就在萊辛。她是進入萊辛的第一批學員,在那之前,她和其他少年軍成員一起等待未知的命運。回憶起那段等待的歲月,她聳聳肩:“許多人覺得我們會全部被處決,也許那樣其實更好。”我很難判斷莉莉是在開黑色玩笑還是說真心話。

談及萊辛動蕩的72小時,“那三天感覺又回到從前。”莉莉這麼說著,流露出嘲諷的表情。她並不讚同那些無法放棄帝國幻夢的少年少女。莉莉和其他不願意加入政變的學員一起躲了起來,逃過一劫。她自稱在福利院的時候,她就對帝國思想教育不太熱衷。她是個有主見、甚至有些頑固的孩子。

“我不喜歡讓人教我該怎麼思考。但我沒有表現出來。所以我沒被槍斃。”莉莉輕描淡寫帶過的是另一些少年軍成員敘述過的高壓恐怖統治:要求絕對忠誠,故意設置多重互相監督的機構,鼓勵舉報,叛徒會被處決。這一對於少年軍的刻板印象似乎隻在戰爭最後幾年確實存在過。去年多地發現的亂葬崗中有大量兒童的遺骸。短短數年內,在懷疑和內耗中喪生的犧牲者數量就已然駭人聽聞。猜忌和恐懼也足以在親曆者身上留下永久的傷痕。

第二次見麵時,莉莉比前一次放鬆,和我說了一些更具體的戰時經曆。連隊內的氣氛取決於指導員。莉莉見過毫不猶豫讓少年軍當誘餌或道具犧牲的指導員。她詳細敘述,每天會有一隊被抽簽選出來去探測無人區,有不少人就是在那樣的任務中踩中紅外控製的地雷死去。這樣令人起雞皮疙瘩的事例有很多。但莉莉也曾經被指導員舍身救下。“他對我和另外幾個做了個噤聲的手勢,然後就爬出戰壕。他跑出一段路,故意鳴槍吸引注意力。我們拚命往反方向跑,最後逃出了包圍。我們知道他那是去送死,為了我們。誰都沒說什麼。但我們都知道我們永遠會記得那晚上。”

在敘述這些經曆的時候,莉莉的聲調和表情十分平靜。在我與她的兩次對談之中,她幾乎始終維持著這種第三人敘述者般的態度,有時顯得頗為冷漠。當我問起這一點的時候,她微笑了一下,反問我:“如果我不和自己保持一點距離,我該怎麼和你說這些事?”我又問,她覺得和她一樣對於帝國灌輸的理念心存懷疑的前少年軍成員有多少,她無所謂地聳肩,幹脆答道:“我不知道。”

許多前少年軍成員對於帝國抱有強烈的憎恨,他們感到被虔誠地相信過的人和理念一同欺騙背叛。莉莉對於決定了人生軌跡的秩序似乎不抱持這種激烈的感情。“人都差不多。”她這樣的評語中隱含對於取代帝國的新世界的猜忌。

另一些時候,莉莉會自相矛盾。她否認少年軍是一個同質自洽的共同體,暗示她對於少年軍的歸屬感不強;但她也承認特定情況下,前少年軍的身份對她來說是一切。“即便我不是個模範的少年軍成員,但我確實是其中一員。我曾經感到除了那段日子,我一無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