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頁(1 / 2)

波爾金的想法在和平搖搖欲墜的戰後第一年缺乏立足之地。發生在南部港口城市D市的前少年軍成員襲警事件、第二大城市議會廣場的自爆襲擊都隻令運營層的態度變得更為堅決。為了防止這樣的情況出現,學員們“畢業”的要求又多了一道手續。完成課程、通過測試之後,他們還必須曆經為期一到兩個月的觀察期。便衣考察人員和電子監控網絡會嚴密監視學員,確保每個畢業的學員都真正洗心革麵。

而在職教員對於輔導的少年少女們也抱有戒心,學員與教員之間爆發衝突成了家常便飯。進入萊辛半年左右,莉莉開始脫離學員嚴格的日程表安排。曠課、拒絕參加各種集體活動,破壞公物,甚至對教員動手。她的履曆上因此都是記過和禁閉記錄。她並不打算為那時自己的行為辯護:“我也把他們(教官們)當成了敵人。在那種環境下,矛盾很容易激化。‘既然你們覺得我是個激進分子,那麼我就變成那樣給你們看’,差不多是那種感覺。情緒上來的時候,我會做得很絕。”但她看起來並不後悔,好像在說,再來一次,她還是會那麼做。

由於“不守紀律”加上拒絕溝通,短時間內,莉莉接連更換了兩任指導教官。教員A是其中之一。“我們不想再經曆一次事變,所以容易反應過度,把任何質疑的聲音都當成是狂熱分子。”她對於那時候將莉莉視作帝國狂信者感到內疚:“如果我更耐心一點,也許之後的事都不會發生了。看到新聞之後,我立刻知道那是她,那糟糕透了。同為女性……不論她是不是個好學員,她都不該經曆那些。我感覺自己也是加害者之一。”

她指的是造成轟動、占據過去半個月各大媒體頭條的“萊辛醜聞”。

萊辛醜聞不僅揭露了現有改造係統醜惡的一麵,更暴露了所謂觀察期形同虛設。

03

今年1月19日,萊辛改造營在任教員斯坦尼斯拉夫·斯坦墜亡。警方調查後認為斯坦藥物誤用過量產生幻覺,從其辦公室的窗口跳了下去。這個新聞在當時並沒有引發太多關注,畢竟那時所有人的焦點都在聯邦廣場的宮殿內上演的組閣政治大戲。

6月6日,帝國軍無條件投降暨停戰一周年紀念日,那也是萊辛改造營新一批學員畢業、正式告別近似戰俘的身份的日子。

當日早晨9點左右,名叫阿列克謝·馮霍恩的少年從萊辛改造營的某棟舊樓窗口一躍而下,當場死亡。

那天離阿列克謝的十八歲生日還有半個月。而他選擇的那棟樓正是四個多月前斯坦墜亡的同一建築物。在踏出無可挽回的那一步之前,阿列克謝給各大媒體發送了一段視頻訊息,那是長約五分鍾的驚人自白和告發信。他聲稱斯坦的死並非意外,而是他殺,凶手正是自己。據阿列克謝所言,斯坦長期對指導的學員實行性侵害,同時用藥物對受害者進行精神控製;受害者是阿列克謝的朋友,他在義憤下殺死了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