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董家是如何發家的吧?”
“爺爺在的時候跟我說過,他們一個教派對付一家,逐個擊破。這次看起來是董家在對李家下手,其實是整個青州府和兗州府的教眾在借董家之手對付李家。”
“既然你知道,可想過如果是我們,或者是馬家,麵對這種局麵該如何應對?”
“孩兒想過,要麼歸順他們,要麼滅門,跑都跑不掉。”
“對,不過那是以前的時候,各家心不齊顧慮太多,現在就剩咱們楊馬兩家了,事情反倒好處理了。
李家和董家兩個外來戶相爭,我們兩家實力不如人,瓶瓶罐罐太多,又沒有前葛家家主那個闖勁,隻好抱團取暖了。”
“父親,為什麼我們不向河東楊家求助,畢竟都是從一家分出來的。”
“哈哈……,一樣的,都是被吞並的命運。別的不說,咱家你爺爺的那些兄弟,現在比咱家的佃戶如何?
你太爺爺的兄弟,在咱家的佃戶裏你能認出幾家啊!
我那些兄弟,除了幾個有出息的,你覺得等你兒子掌權後,他們還能有什麼。
兒啊,掌一個家,跟皇帝掌一個國一樣,要麼強盛起來吞並他國,要麼被他國吞並。要麼和親聯盟,但也要擔心外戚做大返吞了家業。
小門小戶的,自己有幾畝地,認誰為主都一樣,就跟過去的士人一樣,朝秦暮楚,在各國之間奔走。主家一般也不會太苛責,畢竟為了鄉裏名聲。
但是,隻要你立了門楣,就是告訴其他人,我要做諸侯,要爭霸!從此以後就是不進則退的地步,隻能往前。
子弟讀書,經商,從軍,耕種,使用所有能用到的法子,不斷地發展壯大,一步步往前,成為鄉紳,成為士紳,成為官宦之家,成為皇家,成為世家大族百年不倒,千年傳承不斷,就如同那個錢家。
反過來,葛家就是下場,也算幸運李家在跟我們幾家交涉中,態度還算友善,再由於我們彼此牽製,還讓葛家留了一個後,沒有斷了香火。
不過,這次董家請來了官軍,葛家下場也就要摟草打兔子了,後果難料。”
“父親,既然這樣,為什麼家中兄弟紈絝,不上進,父親也從不嚴厲教訓?家中有能力的後輩越多不是越好嗎?”
“那有這麼好的事情,子弟個個成才,你爹我名下七八個兒子,有你這一個成才的就是祖宗保佑了。哈哈……不要太貪心!
作為我的兒子,他們沒有本事,年輕時享受一下富貴,我這個當爹的是應該給他們的。
等我死後,他們可就沒有富貴可享了!哈哈……
如果他們真的有才,為父自會資助他們出去開枝散葉,如同你那幾位在外地成家落戶的叔父。”
“兒啊,家族繼承者不是容易培養的,要有兒子不成器的準備,那時候就要從孫子輩裏找。
所以,你就要爭取活的更久一點,衝動的人是活不久的,你還是有點衝動。
兒子們多了,挑選出最適合的守家,有闖勁的分出去開枝散葉,無能的就當養了頭牲口,連城啊,我一直擔心你讀書讀傻了。記住不要死讀書。
故土難離,是說給那些泥腿子們聽得,記住樹挪死!人挪活!在家鄉不行,可能換個地方就能創出一番事業。
那些泥腿子最好是一輩子別出村,就在地裏給我們老老實實的種莊稼。
咱們啊,講究個開枝散葉,狡兔三窟。
走到哪裏,一說是楊家人,往上數論幾輩,可能就是一家人。
記住沒! ”
“記住了!以君的眼光讀書,不要以臣的眼光讀書。”
“好!我們在自己的一方田地裏,比皇帝老兒說話還管用。嗯!這次就有你代我去跟馬家和李家交涉,可以吃個小虧,但不能吃大虧,可以花錢,但不能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