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飯前講話的時候,我給大家講了幾個小故事。今天飯前講話的內容是相同的,我繼續給大家講些小故事。”
“今天我要講兩個小故事,也都是出自古代先賢荀子,都是他寫的書裏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叫做浮陽之魚。荀子的原話是這樣的,‘鯈者,浮陽之魚也,胠於沙而思水,則無逮矣。掛於患而欲謹,則無益矣。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誌。失之己,反之人,豈不迂乎哉!‘”
“荀子這話是在說什麼呢。他是說啊,有一種叫做鯈的魚。就是在咱們長江裏,經常可以見到的青鱗子魚。我看下麵有人點頭了,說明是有人見過的。
“荀子說啊,青鱗子這種魚有一種特殊的生活習性。和別的魚不一樣,這種魚喜歡浮到水麵上曬太陽。大家都知道,魚這種動物,是必須生活在水裏的。離開了水這個生存環境,他就活不下去了。這就像人必須喘氣一樣。人離不開氣,魚呢,離不開水。”
“因為魚離不開水這個必然的道理,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發現,很少有魚呆在水麵上的。但是這個鯈魚不一樣,它喜歡曬太陽。想要曬太陽就一定要靠近水麵,但是水是流動的。我們在長江邊上的時候可以看到,江水是有漲有退的。這些鯈魚因為喜歡曬太陽,所以貼在水麵上,有時候並不知道,水已經要退了。在這種情況下,很多鯈魚就被擱淺在了岸上。這個時候它們會是個什麼下場,大家就都知道了。魚離開了水,必然是要送命了。”
“為什麼說荀子是先賢呢,原因就在於,像這種魚擱淺在沙灘上的小事情,我們大家都見到過,但是誰也沒仔細想過其中蘊含的道理,但是荀子他老人家就想到了。”
“荀子看到這些擱淺的魚就想到,有水的時候,鯈魚從來沒想過自己會遭遇擱淺的命運。但擱淺在沙灘上再想得到水,就來不及了。困在災禍之中再想小心謹慎,就毫無用處了。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怪怨別人,懂得客觀規律的人不埋怨老天;怪怨別人的人就會走投無路,埋怨老天的人是沒有見識。錯誤在自己身上,卻反而去責求別人,豈不是很愚蠢嗎?”
“通過這個陽浮之魚的故事,先賢荀子,想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呢。荀子他老人家是想說啊,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必須要重視兩件事情。第一,是要正確的認識客觀規律,了解這個世界運行的固然法則。第二,人必須要按照客觀規律的要求做事情,不能違背客觀規律。”
“這話是什麼意思呢,我舉個例子。比如,我頒布的《衛生大令》裏,禁止大家喝生水。為什麼我不讓大家喝生水呢,原因就在於水裏麵有細菌。大家用顯微鏡也看到過,細菌這個東西,是人會得病的根源,沒有燒開的生水裏就有讓人生病,要人命的細菌。就說瘟疫細菌吧,它就在生水裏麵,喝了生水就會得瘟疫。”
“從這個例子上來看的話,水裏有細菌這個事情,就是客觀規律。大家通過顯微鏡看過之前,不知道水裏有細菌的事情。可是呢,生水裏的細菌,不會因為大家不知道,就不存在了。前兩天我聽說北江村子裏,有個婦女拉痢疾死掉了。什麼原因呢,喝了生水了。可見生水裏有細菌,喝了會要人命,不會因為那個婦女不知道,這個道理就失靈了。這就是客觀規律。”
“還是從這個例子上說,把水燒開了,就可以殺死細菌。這個道理,也是客觀規律。大家跟我在一起這段時間,沒有一個人拉痢疾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大家遵守了這個客觀規律。不知道,不遵守客觀規律的,比如江北村的婦女,她就死掉了。知道客觀規律,遵守客觀規律的,比如大家,喝水隻喝開水,大家就健健康康的。”
“由此可見,生水裏有細菌,開水裏沒有細菌是客觀規律,我們知道了這個客觀規律,把水燒開了喝,就是遵守客觀規律。從這個例子上可以看出,先賢荀子的話是多麼正確,這就是人必須要學習和了解客觀規律,人必須遵循和遵守客觀規律的道理。這就是荀子他老人家在這個故事中要告訴大家的道理。”
王書輝講完了第一個故事之後,拿起講台上的水杯喝了口水。仔細的觀察了一下食堂裏的人。果然,聽了陽浮之魚的故事,很多人都露出若有所思的樣子。
在王書輝眼中,三百多個人並不是很多。他在大學裏講過公共課,幾個班級的學生加在一起,嗚嗚泱泱的坐滿階梯教室,並不比這裏的人會少多少。但是他卻從來沒怎麼太把公共課放在心上。學生們都不給力,玩手機的玩手機,打情罵俏的打情罵俏。講課這件事情是雙向的,學生們不給力,老師就沒有力。這可能也是公共課質量低下的一個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