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輝是個有一定書本工業知識基礎,對工業化有一定直觀認識的文科人士。他對********,對社會科學理論的掌握,是相對比較深刻的。但是,對於工業化涉及的一切理論的和實踐的知識,他都得算得上是個外行。
好在,因為有時空門的存在,王書輝可以通過現代社會龐大的智慧來解決自己的問題。他解決自己在明末進行工業化建設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的主要辦法,就是除了查閱資料之外,通過網絡將自己在明末麵臨的現實情況,以寫小說的名義,邀請各個方麵的內行人,組成討論組,對他遇到的問題進行討論,給他提供解決辦法。
因為這個原因,王書輝需要每周回到現代社會自己的家裏,和自己的各種智囊們進行兩次電視電話會議,和各種網絡聯係。
前不久,有一個叫觀滄海的專家參與到了自己的討論組中。觀滄海在仔細研究了王書輝的各種設定之後,提出了三個問題。
第一,“在封建社會的巔峰時代裏,中國的識字人口仍舊極低,絕大多數的中國人毫無科學概念。在通訊手段極其低下,所有人對工業社會毫無概念的時代,我不認為主角有那麼大的能力,能號召幻想著幹掉地主自己做地主的人,跟自己幹土地革命的。”
第二,“我也不信主角在那種狀態下,能對整個團隊做到有效掌控。兔黨尚且有各種山頭,那個時代的低下通訊效率,低下的組織結構,文化水平,政治覺悟,很可能發生各種各樣的內鬥,導致主角的願景成為泡影。說到底,那個時代更注重的是個人利益,人家跟著老大是為了吃肉的,不是為了一個虛幻的盛世中華。東林黨倒是有這個夢,可卻是主角要清除的對象。”
第三,“書中的工業化金手指開得太大。對古代人來說,拿來主義,現成的簡單設備使用沒問題。但是想要進行設備的複製,沒那麼容易。那涉及到一個工業體係。主角不種田幾年,那麼工業化不是死人那麼簡單,比大Y進後果還嚴重。”
“以鍋駝機為例,請問鋼板如何製造,現代走私軋機?那軋機的動力怎麼辦?設備維護保養如何解決。估計焊接是玩不了的。鉚接,但是鑽頭怎麼辦,鋼板可不是可以製造上千萬的滑膛槍的鑄鐵。設備加工精度能保證氣密性嗎?還有其他方麵的各種問題。”
(感謝一清觀滄海同誌的幫助)
對於這三個問題,王書輝是進行了細致的思考的。不能不說,觀滄海同誌指出的問題,確實困擾著王書輝。王書輝耗費大量時間金錢和精力,臉上留了道疤痕,斷了一根小手指頭,勉強的在明末建立起的,一個現代鄉鎮企業水平的工業基地來。遇到的問題,那真的是車載鬥量。
經常是,一個工廠裏的一個車間裏的一個工人出了問題,王書輝就得去把問題搞明白之後,拿著問題回到現代社會查找資料,谘詢專家。之後再回到明末,手把手的教這個工廠裏所有的工人,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這還是在觀滄海說的那種,拿來主義的情況下呢。
不過在開展土地革命,進行政治教育方麵。王書輝倒是沒遇到什麼太嚴重的問題。除了遇到了宗族和農村工作組之間的矛盾之外。大部分老百姓在麵對土地革命的時候,表現的非常積極,非常配合。
原因倒是很簡單,因為王書輝的土地革命,實際上就是在滿足老百姓的,“想要變成地主”的願望的。每人五畝地,以一家五口為例,那就是一家人可以占有二十五畝土地。王書輝分給他們的還都是好田水田。
在明末中國,不存在人均土地占有率不足的問題。全中國現在不過才一億五千萬左右的人口。可耕地還是現代中國那麼多。即使不如現代中國多,也至少能達到清朝的水準吧。老百姓想要當地主,客觀的條件實際上可以滿足他們人人當地主的願望。
封建社會裏的土地矛盾,不是土地不足的問題,而是土地分配製度的問題。是占人口總數不到百分之十的人掌握著全中國絕大多數土地,占人口總數百分之九十的人,沒有土地,或者土地不足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用土地革命剛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