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輝是在東北老工業基地長大的人。他家旁邊就是一家國營兵工廠。
對於他來說,說起工業來,他的第一反應其實是就是兵工廠。說起兵工廠來,他的第一反應就是大炮。說起大炮來,他的第一反應就是炮彈。因為他家旁邊的這個兵工廠,就是專門生產炮彈的。
作為一個準孤兒,王書輝說起來是吃政府救濟長大的。但是,在他家那裏,這個政府救濟,指的實際上就是那個國營兵工廠的救濟。他那個拋棄他的父親和那個早逝的母親,都是這個兵工廠的工人。他實際上就是兵工廠的子弟。
當然了,好在他是在國營企業全麵崩潰之前,在企業辦社會模式被國家徹底禁止之前,從幼兒園開始,靠著國營企業職工子弟的身份和兵工廠的救濟,一路免費讀完小學、初中、高中,最後考上大學,讀完了碩士研究生的。而且,他讀大學的助學貸款,也是靠著兵工廠開具的貧困證明獲得的。當他考上研究生的時候,因為是公費的,所以他也沒花多少錢。
作為一個國營兵工廠的子弟,作為一個喝著國營兵工廠的奶長大的年輕人,王書輝對於兵工廠,特別是炮彈生產方麵特別的了解。什麼叫梯恩梯,什麼叫******,這些詞彙,他都是很小的時候,根據家屬區裏隨處可見的彈藥箱子上學到的。
就說他從小學到中學這十多年吧,他作為學生進廠參觀就不下五次了。哪個叫152彈,什麼是155彈;壓帶工是幹什麼的;什麼叫彈體,哪個是彈頭;彈道是什麼意思;水壓機幹什麼用等等相關知識,或者是根據老工人們的介紹,或者是通過查閱資料,他全都知道。
作為一個年輕的男孩子,你讓他對這些軍工知識不感興趣,不天天找兵工廠圖書館裏那些《兵工科技》之類的雜誌看,那是完全不現實的事情。因為他的成長過程,就是伴隨著兵工廠靶場炮彈實驗的呼嘯聲和爆炸聲的。
雖然比不上那些有錢有閑的爬牆黨們,但是,王書輝有著自己的自豪。雖然是些落後的陸戰武器,但是,那些爬牆黨們,見過實實在在的炮彈射擊麼;見過在連續發射的自行火炮麼;坐過在街道上隆隆開過的坦克麼;遇到過一次操作失誤,炸藥爆炸,死掉上千人麼。嗬嗬,當然了,最後一個王書輝也沒實際見到過。(真的麼?)
這些雖然很落後,雖然在網絡時代完全不算什麼時髦的東西,王書輝卻全都見過,全都親身體驗過。所以,王書輝雖然是個搞社會科學的大學老師,是個有水分的工業黨人。但是,他這個有水分的工業黨人,卻是有著兵工工業的底子的。
就是因為這個對兵器工業有著實踐和理論方麵全麵認識的底子,王書輝在通過時空門,和專業的兵工方麵的專家交流起來,基本上沒有什麼嚴重的障礙。學習起使用近代機械製造夏塞波步槍的技術,完全是得心應手。更主要的是,在對複興軍的武器裝備問題上,王書輝有著超過曆史經驗的認知。
他可不是普法戰爭中愚昧的法國人,他對於大炮的熱情可比對步槍熱烈多了。
之所以目前複興軍還沒有列裝大炮,那是因為王書輝還沒有選定一款他滿意的火炮進行生產。他在火炮生產上遇到的問題是,他看得上的火炮,複興會的兵工廠生產不出來。複興會兵工廠已經完全能夠生產的拿破侖式的前裝線膛鋼炮,王書輝根本就看不上。
在王書輝看來,前裝的大炮,那玩意也配叫大炮?!
從理想狀態上講,王書輝是希望能夠直接生產現代火炮的。都不用太先進,隻要把在他眼中已經屬於落後玩意兒的60式122毫米加農炮生產出來就行了。
說實話,王書輝甚至都有點看不上122加農炮。在他家的那所兵工廠裏,這種老式型號炮彈的生產線都是半封存的狀態了。現在誰還用她啊。都是用數控車床加工出來155了。現在連炮彈都是製導時代了。像那些老式型號的炮彈,工廠都是拿出那些庫存過多的彈體,往上麵雕花刻字,作為工藝品賣的。
但是,雖然在王書輝看來,122加農炮是一種二戰水準的,嚴重落後的東西。但是,無論是生產122加農炮,還是生產122加農炮炮彈,目前複興會的兵工廠都承擔不了這樣的任務。光是一個炮用鋼的問題,再加上一個炮彈用鋼的問題。複興會就全都解決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