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研究局實驗中心裏,三十多名研究人員正圍著二十幾門大炮擺弄著。在廣闊的廠房內,除了這些完整的大炮以外,也有不少被拆解後的大炮部件,分成一堆一堆的擺放在旁邊。
王書輝對於目前工藝研究局的要求並不是很高。他沒有要求目前複興會的工業部門能夠進行原創,各個工廠隻要能夠做到按照實物進行山寨就行了。
他已經和現代社會裏的幾家比較“特殊”的小機械加工廠,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這些工廠對王書輝的各種匪夷所思的要求有求必應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這幾家工廠都是東北老工業基地常見的那種,麵臨著倒閉危險的企業。而王書輝在給錢方麵,特別的大方。
所以,通過這些比較特殊的機械加工廠,他通過時空門,從現代社會拉過來了大量的“模型”大炮。
從南北戰爭時期的M1857型12磅野戰炮(大拿破侖炮)(前裝滑膛)、M1841型6磅野戰炮(小拿破侖炮)(前裝滑膛)、3寸來福炮(前裝線膛)、帕羅特來福炮(前裝線膛)、韋特沃斯後膛來福炮(後裝線膛),到普法戰爭中普魯士使用的60毫米克虜伯鋼炮。
再到清末時期漢陽兵工廠生產的德國3。7生的克虜伯陸路快炮和5。7生的過山快炮(可能就是格魯森式37毫米線膛後裝架退炮和格魯森式57毫米線膛後裝架退鋼炮。兩者實際上都是克虜伯的產品)。
最後再到清末民國時期到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生產的最多的火炮,克虜伯75毫米山炮。(江南製造局1905年仿製成功)
通過幾家現代小機械加工廠定製生產這些火炮的時候,王書輝心裏也是忐忑的很。反正那幾個小廠子的工人和老板,看他的目光都怪怪的。
不過,實際上在王書輝心裏,除了最後的克虜伯75毫米山炮算是正經八百的大炮以外,他認為其他的那些前裝滑膛炮、線膛炮和那些使用鑄鐵包鉛炮彈的近代大炮,都算不上是正經的火炮。
這些火炮對於王書輝是落後的古董,但是對於工藝研究局的這些半文盲手工匠人來說,卻是外星科技一樣先進的東西。要不是王書輝已經牢牢的控製住了整個枝江地區,有三千多人的軍隊和組織嚴密的近代政黨複興會作為他的後盾,他也不會隨隨便便的就把這些超越時代的黑科技拿出來。
王書輝對於目前複興會的工業部門的實際水平是很了解的。他就把現在的工藝研究局的這些人,當成是剛解放的時候,那些還沒有脫盲的老工人一樣對待。這個水平的技術工人們,最多具有山寨仿製的能力。所以,王書輝就像讓複興會的工業係統生產其他的那些工業品時候一樣,把相關數據,圖紙,模型和實物,全都交給研究人員。讓他們根據數據,模型和實物,進行仿製。
不過,和生產步槍之類的工業品不同。即使有了漢陽鐵廠水平的鋼鐵企業給他們提供相應的生產材料。那些前裝滑膛和線膛炮的仿製工作倒是很順利。相應的實彈、榴彈和葡萄彈,包括各種開花彈,雖然要耗費很長的時間,加工的精度也不怎麼好,但是好歹他們還能夠造出來。從實彈檢驗的情況上看,產品的質量甚至還可以說是不錯。
可是,到了生產克虜伯後裝線膛鋼炮這一塊的時候。雖然,根據王書輝從現代搞到的數據,鋼鐵廠生產出了專用的鋼鐵,機械加工廠也用勉強掌握的鑽床鏜床等專業車床,把鋼材加工成了炮管。但是,在勉強的仿製出一門普法戰爭中普魯士使用的60毫米克虜伯鋼炮後,炮彈的問題把研究人員難住了。
近代火炮的炮彈,一般都是鋼製炮彈。這些炮彈使用的是觸發式引信,使用梯恩梯或者******炸藥填裝。其中,觸發式引信和梯恩梯******炸藥,都是目前複興會工業係統所不能夠提供的。引信還好些,碳鋼彈簧目前江北鋼鐵廠也能夠勉強生產。但是,梯恩梯和******的生產,是需要近代化工企業來支撐的。這一點,現在複興會工業係統還不能夠滿足。
而且,從現實上講,讓複興會工業係統,以一個現代社會鄉鎮企業水平和規模的工業基礎,勉強的生產出單獨的這樣一門火炮來,倒是不太難。可是想要批量化的製造,先讓鋼鐵廠把專用鋼材的生產工藝水平,和機械加工廠對專用車床的使用操作水平,一起穩定下來之後再說吧。
王書輝為了能夠讓鋼鐵廠用那幾個小轉爐生產出一爐可以用的炮鋼,先要從明代采集礦石標本到現代,讓現代社會的專家幫忙分析。之後,再按照複興會鋼鐵廠的生產條件,讓專家拿出相應的數據標準。再之後,根據這些數據標準,組織研究人員和技術人員,一爐一爐的實驗。最後耗費了半個多月的時間,整個鋼鐵廠別的都不幹了,完全圍繞著這一個工作,每天每夜的奮鬥,才弄出一爐合格的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