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六章、楊守業的新生活 1(1 / 3)

“工業化的生活,那是完全不同的生活。工業化對於人的生活影響有多大,對於沒有經曆過工業化生活的人來說,那是完全無法想象的。”

——1622年·王書輝·《工業化是最正義的事業》

公元1624年五月,楊守業乘船到了鬆滋縣的碼頭。

像一切第一次到鬆滋縣的人一樣,楊守業先是在乘船的過程中,被長江上冒著白煙的,沒有風帆的自行輪船,弄的很迷惑。到了鬆滋縣碼頭之後,又被有著十條石頭棧道的鬆滋縣碼頭的規模驚了一下。

最後,看到冒著白煙,不斷的運動的蒸汽吊車的時候,楊守業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見到的令他感到驚奇的東西太多了的原因,反倒不怎麼感到奇怪了。

楊守業本來是杭州人,是個軍戶家庭的出身。嘉靖朝的時候,他的祖父在倭寇作亂東南的過程中,陰差陽錯的殺掉了幾個落單的倭寇。所以,從此他們家脫離了普通軍戶農奴般的境遇。他的祖父得到了一個世襲百戶的職位。

就這樣,這個百戶的職銜,在他祖父去世後傳給了他的父親。他父親去世後,又傳給了他。

楊守業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從他的名字上你就可以看得出來了。他們一家人都是本分人。

三代單傳的楊家人雖然當了三代大明朝的初級武官,可是,生活在杭州富庶之地的楊家人,並沒有什麼建功立業升官發財的野心。無論是他的祖父,還是他的父親,都希望楊守業能夠安分守己,把楊家的百戶的職銜,跟著大明朝一起千秋萬代的傳承下去。

作為一個年輕人,楊守業從小就被父親教導要老實本分。他的祖父也好,父親也好,都認為雖然自己是武官,但是人要是有了武功,就會想要逞威風好意氣。所以,雖然楊守業是個武官,但是除了打磨力氣,鍛煉肌肉以外,家人並沒有教給他任何的武藝。

像他的祖父和他的父親希望的一樣,楊守業也成了一個老實本分,一心想要傳承祖業的人了。

然而世事就是這麼奇怪。希望憑著老實本分收好祖業的人,往往就是守不住祖業的。在一個正在走向末路的封建王朝的晚期,所有本應該的事情,都變成了不應該。所有以前可以奉為規律的想法,都不再可以作為規律來遵循了。

一心想要守好祖業,一心想要憑借著老實本分,不引人注意的,太太平平的生活下去的楊守業,成了杭州衛裏,一個在所有的上官眼中都可有可無的人物。

1624年的正月裏,一場突然爆發的兵變,徹底的改變了楊守業的生活。

實際上,到了現在的這個時代,大明朝的衛所製度已經徹底的崩潰了。關於這個問題,大家已經知道了。那是因為,原本是用來供應整個衛所士兵生活所需的軍田,一方麵因為軍戶們經過了幾代的繁衍人數越來越多這個自然原因,變的越來越不足。

另一方麵,因為大小軍官和當地的鄉紳地主們,一起對軍田肆意的掠奪和侵占,把軍戶變成農奴。所以,整個衛所的士兵都沒有了任何的戰鬥力。

任何事情的現狀,都是經曆了長期的發展的結果。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大明在全國的各軍事要地,設立了軍衛。

一衛有軍隊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戶所、百戶所、總旗及小旗等單位,各衛所都隸屬於五軍都督府,亦隸屬於兵部,有事調發從征,無事則還歸衛所。

此法的實行,須有一套能保障軍隊數目的戶籍製度配合,來維持衛所製的運行。

明代的衛所兵製,實乃吸取中國曆史屯田經驗,是一種寓兵於農,守屯結合的建軍製度。

軍戶即戶籍種類屬軍籍之戶,初期的來源有二,一是元代原本的軍戶,二是現役軍人之戶,這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黃冊編造之後更加以確立。

軍戶為世襲,且管理頗嚴格,除籍十分困難。大致上除非丁盡戶絕、家中有人成為高官或是皇帝敕免,是無法除軍籍的。

盡管如此,軍戶仍日漸減少。當時的兵部尚書龐尚鵬主張:“清查隱占,均平糧額,開墾拋荒最為目前急務”。

因此,後來有使因犯罪而充軍者入軍籍之方法,被稱作恩軍或長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