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六章、草民的政治觀 2(1 / 2)

整個武昌城裏的氣氛都很歡樂。幾乎所有的武昌百姓,都跑到街上去參觀湖廣巡撫衙門的官員和湖廣巡撫的親兵,被保民軍押著遊街的景象了。

走在隊伍最前方的陳建業心裏的原本是一種絕望的情緒。在看到圍觀他們的武昌百姓的喜悅表現後,陳建業的心裏不僅一片絕望,而且產生了一種不可抑製的恐怖感。

就是以陳建業這個大明王朝體製內部的蛀蟲貪官的眼光來看,武昌百姓的表現也是非常的令人恐懼的。正常情況下,被造反者掌控的城市應該是一片死氣沉沉才對。百姓對於造反者不應該這樣的擁護才對。畢竟造反者是破壞者,破壞者又怎麼可能會被百姓擁護呢。

看到武昌百姓興致勃勃的看著自己這群落魄的俘虜,並且還有不少百姓衝著押送自己的亂兵大聲的叫好,用“好漢子”之類的稱呼讚揚這些士兵。陳建業徹底的認識到,整個武昌府的人心已經不在朝廷方麵了。

迎接黃博昌一行回來的何祖賢並不讚成將朝廷的要員進行戴高帽醜化遊街。但是,全麵掌握著保民軍和武昌城的複興會派遣小組的幹部們,則是堅持要這麼做。

在這些人裏,呂元浩的說法非常的實事求是。他沒有從高深的理論出發對何祖賢解釋這個決定,而是很實在的告訴他,保民軍上下也好,武昌城裏的百姓也好,都需要實實在在的了解到保民軍有保衛大家的能力。遊街,特別是把新任湖廣都指揮使司的從二品都指揮同知(陳建業官銜)拉出來遊街,可以很好的穩定民心。

何祖賢的軍事素養雖然不高,但是爭人心的道理他還是懂的。他倒是不怎麼關心武昌府的百姓是怎麼想的。在軍言軍,作為一個封建王朝的最底層武官,何祖賢也知道這麼做確實是有利於保民軍的軍心穩定。

何祖賢這個人有點囉嗦。在遊街的問題被呂元浩說服了之後,何祖賢又對處決這些人的方法表示了質疑。在他看來,像那幾百給敗兵,是不應該放走的。把他們全部砍頭可以有效的震懾武昌城裏的宵小之徒。倒是那幾個像陳建業之類的有官銜有地位的武官們,可以優待一下之後將他們放走。

聽了何祖賢的囉嗦,很多複興會的年輕幹部們已經有點要發火的征兆了。因為在複興會裏,從來就沒有人覺得,敵軍最底層的士兵們應該承擔責任。

他們接受的都是王書輝的科學社會理論思想的教育。他們都清楚的知道,在封建社會裏,底層士兵的所有行動都是被動的。應該負責任的人,恰恰不是這些被強迫和被半強迫走上戰場充當炮灰的士兵,而是那些奴役這些士兵,驅使這些士兵,強迫這些士兵成為炮灰的封建官僚們。

何祖賢是封建時代的人,封建時代的人的一個思維特征就是特權思想。更具體的說就是“刑不上大夫”的封建特權思想。不管是什麼事情,不管誰是主導者,封建社會的人和具有封建思想的人,都不會把問題出現的責任往身處高位的人身上去找。

甚至就是在軍事衝突中,在敵對的環境中,封建軍隊的頭領們往往想的都是對失敗一方的士兵們進行屠殺以此來震懾敵人。而對於同一階級出身的敵軍的首領,他們往往也想著能不能招納對方。就是不能招納對方,他們一般也會將失敗者放走,希圖在統治階級內部獲得一個愛才重才的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