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一章、馬祥麟的轉變 3(1 / 2)

知道有一個美好的世界,卻不知道怎麼實現那個美好的世界。這就是一直困擾著馬祥麟的問題。

隨著馬祥麟和複興軍派遣營的士兵、幹部的接觸越來越深,隨著他和王書輝的通信交流越來越頻繁,馬祥麟越來越發現,複興會好像有著一整套切實可行的辦法,可以實現那個他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在這種認識下,年輕的馬祥麟一從西南戰場上回來,就去了自己的老師王書輝所在的枝江縣。

在枝江縣,在複興會的治下,馬祥麟才知道,原來仁義愛民的思想不僅是一種政治理念,更是一種可以具體操作的具體目標。

富饒的土地,安樂的百姓,繁榮的經濟,驚人的科技。整個複興會的治下和馬祥麟所熟悉的世界截然不同。帶著無比的震驚開始正式的在複興會總部接受培訓教育的馬祥麟,急切的想要知道,自己的老師和複興會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

不過是半個月最基礎的政治教育,馬祥麟就一下子發現了一個一直以來都在他的身邊,但是他卻從來也沒想到過的事情:最理想的大同世界,並不是一種虛妄的幻想,而是一個可以實現的切實目標。

馬祥麟通過學習發現,即使是在現有的社會條件下,人人有衣穿,人人有飯吃,“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美好世界,也並不是不能實現。隻不過,想要建立一個大同世界,需要接受教化的不是老百姓,反而是那些腦滿腸肥,用百姓的血汗花天酒地的同時滿口仁義道德的統治者們。

馬祥麟不知道為什麼自己一直沒有想到過這個辦法,畢竟老子明明在兩千年錢就說過這個道理了:“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

接受了基本的政治學習的馬祥麟覺得,隻要在這世間貫徹天道,滅絕人道。那麼,世界大同的理想就完全可以實現了。

在馬祥麟看來,複興會“打土豪分田地”的所作所為,就是在貫徹天道,在實現著大同世界的理想。更主要的是,王書輝老師已經帶領著複興會在荊州地區證明了複興會的理念和方法的可行性。

有理論,有實踐,有高瞻遠矚的指導方針,有具體細致的落實辦法。馬祥麟怎能夠不認同他的老師王書輝和複興會的理念以及做法呢。

產生了這樣想法的馬祥麟因為身份原因不得不回到石柱宣撫司。在此之後,完全為複興會所傾倒的馬祥麟就一方麵全麵的支持複興會在石柱地區的一切行動,一方麵和複興會派駐石柱地區的幹部們更進一步的學習複興會的理論知識和政治理念。

大明朝的石柱宣慰使馬祥麟,就這樣從封建統治階級的一員,開始向革命者轉變。

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已經開始係統的學習了科學社會理論的馬祥麟,才會和自己一直以來都順從著的母親產生激烈的衝突。因為在馬祥麟看來,母親對於大明王朝的忠誠根本就是一件不可理喻的事情。

他發現,一直以來教導他要仁義愛民的母親,在麵對人民的利益和朝廷的利益的時候,總是會選擇朝廷的利益。

她老人家這種說法和做法上的完全對立,讓馬祥麟對開始對自己的母親產生了一種新的認識。他發現,自己過去一直認為道德高尚的母親,現在看來完全是一副封建統治者打手的形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