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也真挺有意思的。在集中營裏,比起那些地主紳士之類的家夥,那些所謂讀書人的數量往往要比地主士紳要多一些。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大地主之類的家夥要是不接受工業資本家改造的,往往就會直接被複興黨滅門。畢竟這幫家夥身上的血債太多了一些。
能進複興會集中營的地主,一般都是大地主。這種大地主能夠活到集中營的都不多。而且進了集中營的地主都的算是比較有眼色的家夥,這幫人在集中營裏老實的很。
反倒是那些因為反對反抗複興黨而被抓進集中營的封建讀書人,這群其實連自己讀的書都沒理解透的家夥,腦袋被讀書人高人一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混賬思想把腦袋塞迷糊了。就是進了集中營,他們居然還是嘚嘚瑟瑟的瞎咋呼。
不過,勞動改造這種事情它是這樣的:不勞動者不得食。吃不上飯,自然也就咋呼不起來了。而要是長期吃不上飯,連咋呼的機會就都沒有了。所以隻要沒有死誌的封建讀書人,基本上都會逐漸的在勞動改造中被自然消耗掉。
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對於封建讀書人,在複興黨內部從勞改部門傳出了個蔑稱——“知了”。
複興黨看不起讀書人,或者說,複興黨看不上大明朝的這些封建讀書人。除了********方麵的原因之外,複興黨看不上大明朝的讀書人的原因還有非常實際的一方麵:這些人對於複興黨沒有什麼用處。
那些底層的自耕農出身的讀書人還好一些。這些人本身就是在自己家的田裏麵勞動慣了的人。就是在複興黨的治下,他們仍舊有像普通百姓一樣勞動的本事。那些徹底的脫產,完全不從事任何勞動的封建讀書人,他們把四書五經背的是不錯,可是對於複興黨來說,他們還就真的就是什麼用都沒有的。
別說複興黨內部了,就是在複興黨目前的核心統治區域的荊州和武昌地區的老百姓也都覺得,那些光會背些高頭講章的讀書人對他們也是屁用沒有的。和那群人比起來,反倒是那些在商鋪裏學徒幹活的那種能寫會算的夥計、賬房和掌櫃們,對於大家的用處更大些。
畢竟,就是大家都接受了掃盲教育,自己也都能寫會算了,但是和那些數字感更強,實踐經驗更豐富的夥計、賬房和掌櫃們比較起來,還是人家的速度快,水平高。
商鋪的夥計、賬房和掌櫃在荊州和武昌地區的地位變化不是別的原因導致的。這完全是複興黨本身不僅不排斥和壓製商業活動,而且還提倡和鼓勵商業活動的原因。
在中國的曆史上,能和明朝的商業興旺程度相媲美的就隻有宋朝了。相比較宋朝而言,明朝的商業繁榮程度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作為長江中遊的主要城市,明朝的荊州和武昌都是華中地區的商業重鎮。別說荊州武昌這樣的大城市了,像枝江縣這樣一個荊州府下屬的普通縣城的商業都那麼繁華,以至於因為商業的繁榮都催生出董灘口這樣的專門的工商業城鎮來了。那麼可以想象,像荊州和武昌這樣的人口幾十萬的大城市的商業會有多麼繁榮了。
當然了,大明朝商業的繁榮隻是一種相對狀況而已。其實無論是對於大明朝這個政權來說,還是對於目前中國的絕大多數的老百姓來說,這種相對的商業繁榮其實都沒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