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農兵聯合起來!”
“向前進,萬眾一心!”
“工農兵聯合起來!”
“向前進,消滅敵人!”
“我們勇敢,我們奮鬥,我們團結,我們前進,”
“殺向那封建主義反動派的大本營,”
“最後勝利一定屬於我們工農兵!”
在複興黨內部有個不是山頭的山頭。這個不是山頭的山頭,就是在一些黨員口中的教導營體係。
1619年王書輝剛剛穿越到本時空的時候,最早組織起來的那幾十個流民出身的十五六歲的的年輕人,被他命名為教導營,一直帶在身邊教導和照顧。這些年輕人一直都跟在王書輝的身邊,一邊作為王書輝的學生在一起學習,一邊作為王書輝的助手參加工作。這些年輕人就是複興黨最早的黨員,也是理論知識最紮實,實踐經驗最豐富的複興黨的“元老”。
雖然從1620年開始,王書輝就開始在枝江縣建立正規的少年軍教育體係,係統化的對複興黨買斷的青少年進行教育了。但是教導營卻是一直存在的。
從1619年到1625年,王書輝一直以每年一百人左右的規模不斷的對身邊的教導營進行擴充和更換。他把教導營作為一個青年幹部培訓單位一直進行著管理。直到1625年複興黨的黨政軍三個方麵的正規培訓學校全部建立起來之後,王書輝才徹底的解散了教導營。
實際上,王書輝沒有把教導營當成什麼特殊的對象進行對待。
對於他來說,在工作還不是很忙的情況下親自培養學生,指導學生的實踐,並把這些學生作為工作上的助手,是他在舊時空裏的一種習慣。因為當年他讀書的時候,他的導師就是這麼對待自己的研究生的。隻是相對而言教導營的規模要大一些罷了。
可是他可能沒有對教導營另眼相看,但是這些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還是生活都是王書輝手把手的教導、指導和安排的年輕人,可不會把王書輝當成一般人來看待。這些幾乎全部都是孤兒的年輕人,把王書輝當成了他們的父親和兄長。他們是把王書輝當成親人看待的。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沒有王書輝的組織,這些年輕人互相之間都是把對方當成家人來看待的。
雖然從目前來看,這些關係相對比較密切的年輕人在複興黨內還沒有形成什麼思想意識和政治觀點一致的小團體,但是教導營出身的這些年輕人身上,都有一種在複興黨內被稱為“教導營風格”的個人風格。
比如說,因為在王書輝身邊呆的時間比較長,和王書輝接觸的比較多,他們都和王書輝學了不少朗朗上口的革命歌曲。
在會議前唱歌,這就是“教導營風格”的特點之一。隻要是教導營出身的複興黨幹部,無論他們在什麼單位擔任一把手,那麼在黨委會議上,就一定會有開會前與會人員一起唱歌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