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二六章、複雜繁重的準備工作(1 / 3)

工廠化批量化灌輸出來的人什麼樣?王書輝從地方上得到的反饋是,一個是發木,一個是發狂。

發木,指的是在為人處事方麵。那些從西山基地出去的在全麵的灌輸,完全單調的環境裏成長起來的十五六歲的年輕人,完全沒有什麼經驗和方法。他們在西山基地裏,隻知道單純的聽作為他們教導員的前輩們的指示做事情。他們到了地方,到了工作崗位,就隻知道聽黨支部書記,黨支部的命令。

發狂,這主要是指在他們的個人生活上的。和接受常規的少年軍教育成長起來的年輕人不同,這些在西山基地裏以更高的效率和更快的速度完成教育的年輕人,因為至少都接受了三到五年的壓抑的無趣的生活,到了地方上之後,突然間獲得了自由的他們就會在所有能夠發泄精力的活動中表現出一種近乎瘋狂的態度來。

隻要是對抗性的競技類活動,最頑強,最突出,最賣命的人,肯定都是這些人。在橄欖球比賽裏,在籃球比賽裏,在各種田徑項目上,他們的身體素質可能不是最好的,成績可能不是最突出的,但是最拚命,最無所顧忌,最喜歡一往無前的去拚的人,肯定都是這些人。

王書輝得到這些消息後,也隻是歎了口氣而已。沒辦法,實際上他的這種西山基地式的培養方式,也是被現實的環境逼迫的。不說別的吧,光是數學、語文、物理、化學、生物,這些基礎性的教育人才吧,湖北、魯東、遼南三個地區的需要就是非常龐大的。

按照一千個初中生的比例來配備教師的話,每五十個學生分成一個班級的話,一千個學生就是二十個班級,每種課程的教師,至少十個班級要配備一套。那麼這就是十個專業教師。

當然,即使王書輝為了發展工業不太注重文史教育吧,但是思想政治課程是必須上的。曆史和地理可以合成一門課,體育可以改成軍訓。這樣下來,每一千名學生,也至少要有十四名專業教師。

複興黨目前掌握的湖北、魯東和遼南地區的總人口是一千兩百萬人。按照人口比例,需要接受小學和初中教育的人口占百分之二十(農業社會存在嚴重的人口低齡化問題),這就是說,複興黨現在要為2400000少年兒童提供教育。

因為小學教育的內容相對簡單,數學、語文、自然、思想幾門課的教學都可以由一個教師承擔,而且複興黨的正規教育采取的是軍事化模式,所以占其中一半左右也就是一百二十萬左右的小學生,並不直接擠占複興黨的教育人才,但是,為了對剩下的一百二十萬初中生提供正規教育,複興黨手中就必須有四萬人左右的各學科的教師。

而在事實上,複興黨的教育係統,即使從整個複興黨內的各個係統抽調有同等學力的人(複興黨的全民學習製度)成為教師,再加上王書輝的西山基地從1625年開始每年出產的一到兩千名填鴨人才,也才勉強的把複興黨目前的初級中學教育需要的人才補充完整了。

這也就是多虧了複興黨的地盤擴張是個緩慢的過程,而學生的成長也需要時間,這才讓複興黨在十年中逐步的把小學到初中的教育體係在湖北地區建立了起來。

實際上,複興黨的教育體係,也就是三級少年軍體係。三年製初級少年軍(小學),三年製中級少年軍(初中),三年製高級少年軍(高中)當中,目前隻建設到了初級少年軍。倒是因為全民教育的製度,特別是部隊對戰士們的文化教育搞的比較好,完成了初中教育的戰士們成了複興黨的三四所規模不大的中專學校裏的主要學員。

這也正是為什麼部隊裏的人才最多,而複興黨常年的把部隊作為人才庫,一旦出現人才不足的情況就從部隊裏調人的原因。

實際上,因為複興黨的正規教育體係還沒有到出成果的時候,所以,部隊在複興黨勢力擴張的過程中既要承擔軍事任務,之後又要承擔建設任務,最後又要就地轉業填充地方政府的狀況,可能在相當一段時間裏麵還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特別是就現在的情況來說,一旦複興黨北上,看似規模龐大的近二十萬複興軍,可能還不夠應付北方幾省的人才需求呢。

正是因為這方麵的原因,在北上的過程中,不斷的擴大部隊的規模,把對北方群眾的訓練、組織工作與領導群眾對地方的建設工作和部隊擴充、建設結合起來就成了一種必然。

王書輝和複興黨上層現在都在犯一個相同的主觀錯誤,因為他們在王書輝時空門這個金手指的幫助下通過十年時間做出的成績,都是一個基本上可以說是按部就班的,拿著現成的東西去做的過程。所以不管王書輝還是複興黨的上層,都認為對於中國北方的接收和建設工作也應該是這樣一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