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二七章、妻賢夫禍少(1 / 3)

其實真要說起來,王書輝也好,複興黨的中央委員們也好,他們的問題都在於,在工業化社會的環境裏生活的時間太長,思維上已經完全的工業化了。別小看這十年的工業化建設,至少複興黨高層所處的環境是徹底的工業化的。和出生和成長在現代中國的王書輝一樣,他們都有點脫離基層了。

北中國的陝西、山西、河南、直隸、山東就是再加上江蘇北部地區,現如今的總人口最多也就是在五千萬左右。複興黨已經計劃派出二十萬的正規部隊和生產建設兵管理這五千萬左右的人口,也就是說,實際上複興黨的準備的管理人員的比例,差不多達到了1:250左右了。

這樣的人員比例,要是問隨便一個現在在農場基層,在地方鄉鎮上工作的複興黨基層幹部的話,他們都會說,這也太土豪,準備的也太充分了吧。

他們會說出這種話來也正常,畢竟和北上計劃不同,他們在湖北各地開展工作的過程,算得上是篳路藍縷了。複興黨對湖北根據地建設的人才投入因為是“內線作戰”,肯定不會像北上計劃那樣進行充足的準備。

和王書輝以及複興黨高層認為的,對地方上的接收,就是徹底全麵的對當地進行工業化的建設不同,在複興黨的基層幹部眼中,接收工作其實就是組織群眾恢複生產的一個過程。接收工作是和建設工作分開來做的。

地方上的群眾吃不飽飯,複興黨到了當地就要把群眾組織起來,一個是給群眾吃飯,一個是用以工代賑的方式組織群眾進行農田水利建設,恢複生產。

等到地方的農業生產恢複了,群眾也適應了在複興黨的領導和組織下勞動了,這個時候,隨著大量的生產建設的物資被運動當地,有礦產資源的地方就會組織群眾進行工礦建設,農業條件好的地方就會組織群眾興建國營農場,既沒有工業條件也沒有農業條件的地方,就會建立起人民公社來。

總的來說,通過湖北各地區複興黨基層幹部按照王書輝提供的《工作手冊》的實踐,他們已經總結出了一套相對成熟的地方工作經驗。

頭兩年恢複生產,在當地建立起複興黨的威信來。這個過程絕對是個艱苦奮鬥的過程。要說服群眾、訓練群眾、組織群眾,這個工作可是不好做的。

等到兩年過去了,群眾們按照複興黨的辦法,聽了複興黨的話,在農業生產上獲得了難以置信的大豐收,複興黨在當地群眾中建立起威信之後,組織群眾進行道路交通建設的工作就開始了。

用一年左右的時間把當地的低等級公路交通和複興黨子在周邊的大型基地聯係起來之後,大量的生產設備和各種物資就可以運送到當地。有了這些生產設備和各種物資的支持,下麵是要搞國有農場建設,還是要搞工礦企業建設,或是要搞人民公社建設,這些後續的建設工作才能正式的開展起來。

也就是說,按照基層的經驗,根本就沒有一下子就把製度徹底的建立起來,一下子就把當地的建設完成這種事情。沒有兩年的組織群眾訓練群眾並用農業建設的成果折服群眾的過程,不能在當地樹立起複興黨的威信,群眾就是吃了複興黨的“救濟粉”,也不會沒頭沒腦的就相信複興黨的那套工業化的道理的。

等到複興黨和群眾們一起通過兩年時間的建設,實實在在的在第一線出力氣流汗水,把當地的農田水利建設和農業生產全都恢複起來之後,老百姓知道跟著複興黨幹,實實在在有好處。他們才會在複興黨的領導下去幹那些修路,修河堤,清理航道這種沒有眼前好處的事情。才會在之後進一步相信複興黨的話,參與到當地的工業建設和農業建設中去。

所以對於基層幹部來說,用二十萬經過長期訓練,基本上都完成了小學教育甚至完成了初中教育的,經驗豐富立場堅定的部隊,去對北方幾省那五千萬的老百姓進行訓練和改造,其實一點兒也不難。

從最基礎的角度講,把二十萬部隊派到北方,完成前兩年恢複生產取信於民的工作,至少是不成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