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四一章、亂世中的一家人(1 / 3)

和後世中華老字號的顯赫地位不同,1632年北京城裏的柳泉居並不是一個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大酒樓,而是一個比較特別的,主要針對中下層北京市民的,以賣黃酒和小菜為主的山東風味兒的小飯館兒。

柳泉居始創於隆慶年間。到1632年,這家小飯館兒也才創立了五十多年的時間。要是放在現代社會的話,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環境下,能夠運營這麼長時間的買賣一定是有根底,有背景,有淵源,有實力的大買賣了。

可是,在封建農業時代裏,這種能夠存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中小型企業,其實是遍布北京城的。

柳泉居的老板黃守宗原本是山東即墨人。嘉靖年間的時候,即墨遭遇******。黃守宗的父親帶著老婆孩子一路從山東到京師投親。

在即墨縣學了一手釀造山東黃酒本事的黃守宗的父親,從此帶著全家人紮根北京城,憑借著一手釀造黃酒的本事為生。

說起來也是黃守宗家的運氣。原本因為皇帝一係出自江南地區,而且朝廷高官多為江南出身,所以北京城裏的黃酒買賣還是以江南黃酒為宗。黃守宗的老爹本來釀酒的手段就一般,在這種大環境下,用小米釀造的山東黃酒本來是沒什麼市場的。但是時間到了隆慶初年,出身北方的高拱當上了內閣首輔。

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出身北方的高拱成了內閣首輔,整個大明朝上層的風格喜好為之一變。濃油重醬的北方菜開始風行北京,順帶著山東黃酒這種原本是用小米釀造的上不了台麵的黃酒在北京的銷路也好了起來。

和父親不同,年輕的黃守宗一方麵對於自己的黃酒釀造技術有著更高的要求,不僅四處拜師求教提高自己的釀造水平,更是在北京城內到處尋找優質的水源。另一方麵,黃守宗有著更加強烈的事業心和成功欲望。

在他的努力下,黃家黃酒開始在北京城內有了一定的名氣。

農業時代的北京城因為沒有汙染,降水也比較豐沛,所以還是能夠找到相對優質的水源的。

在黃守宗接掌家業一年之後,他就在一處有著優質水源的地方建成了一家酒坊。酒坊後院是專門釀造黃酒的作坊,酒坊前麵則是一家規模不算太大的酒館。

有正經的手藝,賣的東西質量優秀,家裏還有在吏部當差的親戚(黃家投靠的親戚是吏部的吏員),黃守宗的買賣並沒有受到政權上層的人事變動的影響。這家名字叫做柳泉居的小飯館兒就這樣一直開了下來。

黃守宗二十歲的時候開創了柳泉居,一直以來,黃守宗一直保持著經常到飯館兒裏轉一轉的習慣。已經八十多歲,早就把飯館兒的經營交給了兒孫輩的黃守宗一直也放心不下自家的買賣。要不是這兩年世道實在不太平,他恐怕還要像以前一樣,每天到飯館兒裏麵坐上一會兒。

餐飲行業可以說是社會經濟狀況的晴雨表。從天啟中後期開始,以北京城內的中下層民眾為主要對象,以衙門小吏和一般的買賣人為主要市場目標的柳泉居就開始走下坡路了。到了崇禎皇帝登基,柳泉居的買賣就說不上是賺錢,基本上就是勉強維持了。

和古今中外的那些以“發國難財,出國難名”為目標的高級精英人物們不同,無論是普通老百姓還是黃家這樣的小買賣人家,最怕的就是社會動蕩。因為他們的生計是建立在穩定的社會環境的基礎上的。

遇到了動蕩和動亂,像柳泉居這樣的小買賣,基本上沒有什麼抵抗力。1631年年末的京城暴亂中,要不是因為黃守宗一輩子都誠實守信樂善好施,對於街坊鄰居們常常接濟幫助的話,這樣的小買賣是最容易被狂暴的市民攻擊和摧毀的。

即使沒有受到市民的攻擊和摧毀,但是柳泉居也遭到了進城平亂的遼東兵的洗劫。三十多壇上等精製黃酒被搶,兩大缸普通黃酒被打碎流光。櫃上的所有現金都被亂兵搶走。黃守宗的孫子,這一代的柳泉居掌櫃也在反抗的過程中被打斷了一條腿。

不過這些損失對於經營了幾十年的柳泉居來說還不是最嚴重的問題。反倒是在大順朝立起來之後,因為交通斷絕,本來就已經非常難以弄倒的專門用來製酒的小米,現在已經徹底的沒了來路了。

作為開酒坊的人家,黃家當然不可能沒有一些存貨。但是因為常年來居高不下的糧價,在生意慘淡的情況下,黃家人也在大半年前開始以釀酒用的小米為食。全家上下三十多口人,除了老太爺黃守宗的口糧還是精白米以外,其他人每天就是以一碗清湯寡水數得清米粒的小米粥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