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章、小朋友不聽話(1 / 3)

中國有句俗話,叫做“不撞南牆不回頭。”

中國人民就是這樣的智慧。漫長的曆史,廣闊的國土,數量繁多的一直居於世界首位的巨大人口,讓中國人民通過廣泛的實踐,積累出大量的經驗來。

對於客觀規律的摸索,是一個漫長而又曲折的過程。王書輝作為一個受過去全麵教育的現代人穿越者的優勢就在於,很多事情雖然他沒有實踐過,但是曆史已經為提供了充分的成體係的經過了實踐檢驗的先進經驗。

無數的先賢們,為王書輝這個現代人提供了清晰的明確的卓有成效的理論和知識。

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王書輝才會在穿越到明朝末年之後,對於一切土著人會認為是不適合於這個時代的,超越性的政策和製度,貫徹的那樣堅定和堅決。

而也正是因為王書輝的這種堅持和自信,一個工業化的近現代化的中國,在王書輝到達明朝末年二十年後,正在全麵的建成。

同樣作為領導者,德川幕府的第三代大將軍德川家光也不是一個泛泛之輩。雖然因為血緣的關係,德川家光要比倭國的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的人的起點都要高,但是他繼承倭國最高權力的過程也絕對不是一個一帆風順的過程。

偏心的父母,複雜的內外環境,別有用心的兄弟和圍繞在他的兄弟周圍的各種利益相關的統治階級內部的派係,一直都在威脅著德川家光的前途乃至生命安全。

可是通過堅持和奮鬥,通過和或明或暗的敵人們無數次的交鋒和奮戰,德川家光還是在倭國最高權力的繼承人爭奪戰中崛起了起來,獲得了最後的成功,最終成為了德川幕府同時也是整個倭國的最高統治者。

正常來說,像他這樣的人肯定是那種能夠通過理性來判斷利益的得失的那種冷靜的人,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因為封建製度和作為封建製度的主要組成部分的倭國最高統治者的德川家光,是有著嚴重的,致命的,因為知識屏障導致的局限性的。

比如說,德川家光在了解到中華帝國對於倭國的各種惡意,特別是種種完全是針對幕府對倭國統治的穩定性問題作出的布置之後,非常理性的認識到,如果不能把中華帝國拉到幕府的這一邊,如果一直讓中華帝國這樣肆無忌憚的通過支持各地大名和造反的亂黨的辦法動搖幕府對倭國的統治根基的話,德川幕府就永遠也別想真正的建立起一個係統的全麵的成體係的武家統治。

所以在這種認知下,德川家光甚至可以做出像曾經的太上天皇足利義滿大將軍一樣的,在名譽上的犧牲。他願意承擔起作為中華帝國的藩屬的屈辱,以換取中華帝國的支持。

德川家光非常自信的認為,隻要中華帝國斷絕了和各地大名的武器貿易,隻要中華帝國不再在糧食、武器和各種物資甚至是教官軍官方麵繼續支持長崎地區的造反亂黨的話,僅僅憑借著幕府自身的力量,幕府的大軍就可以輕鬆的剿滅造反者的叛亂,威懾各地不安分的大名,重新把倭國拉回到他設定的閉關鎖國的太平盛世中去。

甚至於在幕府的官員和大臣們的幫助下,德川家光還認為有史以來就以自高自傲而著稱的中國,在幕府主動的臣服下,不僅不會繼續支持造反者,而且還會積極的支持德川幕府。

作為一個比較合格的封建統治者,當被他寄予厚望的德川幕府重臣井伊直孝帶著《中華帝國和倭國宗藩友好條約》(簡稱二十一條)的文本垂頭喪氣的回到江戶的時候,德川家光的第一反應居然不是像幕府的大臣們那樣憤怒的唾罵和叫喊,而是在一陣錯愕之後,開始反思自己的判斷到底錯在了哪裏。

在用了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仔細了回顧了整個計劃的策劃過程的每一個細節之後,德川家光突然發現,幕府製定的這個計劃最大的問題不是對於己方估計的錯誤,而是對中國的估計完全是建立在完全沒有時效性的,所有的資料都是間接性和曆史性的材料的基礎上的。

所以在搞清楚了這個問題之後,德川家光在第一時間裏,要求井伊直孝仔細的介紹他在中國遭遇的一切。

就這樣,作為整個倭國統治集團的最高層,用了一天的時間聽到了一個有些魔幻和神奇的帶著很多驚悚味道的井伊直孝的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