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七章、軍事行動麵具下的經濟目的(1 / 3)

在原本的曆史時空中,馬老人家在西元1853年的《紐約每日論壇報》發表了一片名為《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的文章。

在這篇文章中,馬老人家難得的用一種比較大眾化的詞語指出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那就是,“市場的擴大趕不上工業的增長”。

“市場的擴大趕不上工業的增長”會導致什麼情況呢?

一旦市場的擴大趕不上工業的增長,就會出現產品的銷售出現停滯。產品的銷售一旦出現停滯,產品的製造商,無論是資本家還是全民所有製的國營企業都會出現盈利下降乃至不盈利的狀況。

那麼下一步會發生什麼情況就很明顯了。在資本主義製度下,資本家可不會為工人負責,他們會解雇自己的工人,關掉自己的工廠。

可是和資本主義製度下資本家的工廠不同,作為采取全民所有製的人民民主國家,中華帝國是不會讓自己的工人失業下崗,關掉自己的國營企業的。

然而,在工業化的快速發展,或者說在17世紀複興黨領導的中華帝國借助著超常的外時空的幫助下進行的超常速度的工業化發展,造成的”市場的擴大剛不上工業的增長”的現象,要比自然情況下的資本主義工業化發展嚴重的多的多。

在1620年左右,複興黨對荊州地區實現了工業化之後,光是一個湖廣地區作為複興黨工業產品的市場就已經很勉強了。

到1625年前後,複興黨控製了整個湖廣地區的長江沿岸地區,建立了荊州和武昌兩個工業化基地之後,別說整個湖廣地區了,就是加上周邊的幾個省份,作為複興黨工業產品的市場都非常的勉強了。

到1630年前後,複興黨控製了湖北、魯東和遼南之後,即使隨即開展的複興黨對整個北方中國的解放工作大量的消耗了複興黨工業體係生產出來的工業品,可是到了這個時候,複興黨已經不能不把市場擴大到整個中國之外的地區了。

在中華帝國建國之前,國際貿易沒有全麵展開的整個東亞地區作為複興黨的工業品市場,都是非常的狹窄的。

到了這個時候,複興黨不得不把目光轉向東南亞地區,一方麵使用武裝力量全麵的消滅了盤踞在東南亞的西方殖民者,占有了他們原本的殖民地作為自己的工業品市場。另一方麵,中華帝國又打一派拉一派。在堅決的打擊西方殖民者的囂張氣焰,恢複中華帝國的宗藩體係的同時,又主動和葡萄牙、荷蘭等,這些在國際貿易上表現的相對積極的殖民者建立相對良好的關係,為中華帝國的工業品找出路。

然而,中華帝國的外交政策的落實,遠沒有中華帝國的工業增長的速度快。

還沒等掃清了整個東南亞重新建立起中華宗藩體係的中華帝國理順自己和西方殖民者的關係,重新全麵的打開對西方各國的工業品銷售的路徑呢,因為新中國的建立,因為整個複興黨中國的快速工業化,在現有的條件下,包括東亞地區在內的整個東中國海和南中國海地區的市場就已經進入飽和狀態了。

這還是在中華帝國全麵打開了對北方草原的市場,以及西域地區的市場的情況下。

到了這個時候,別說領導中國的複興黨已經發現了經濟發展出現問題了,就是中華帝國的普通國民們都發現,隨著國際市場的飽和,中華帝國工業體係內的內部競爭開始越來越激烈。

舉個簡單的例子,1620年複興黨在枝江建立起第一個暖水瓶廠的時候,暖水瓶在整個中國還是一種利潤非常大的奢侈品呢。當時,在江南地區,複興黨生產的竹殼兒暖水瓶,一個要賣到二十兩銀子左右。就是這樣的高價,暖水瓶銷售還經常出現斷貨的現象。

當時江南地區的商人圍堵在枝江工業區的各個企業周圍,像瘋子一樣爭搶複興黨各個企業的產品的景象,一些中華帝國工業係統裏資格很老的工人們現在還都津津樂道呢。

可是到了1634年以後,複興黨在全國各地區用複製的方式建立起了大量的工業企業。到了這個時候,用薄鐵皮作為外殼,上麵裝飾了各種各樣漂亮圖案的暖水瓶,出口價格已不到三兩銀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