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經濟問題,就是消費意願的問題(1 / 2)

“好,那我就解釋一下買糧食的必要性問題。”張信達訕笑了下道,“我認為,金手指越是強大,我們就越是要小心,特別是在前期。因此,你現在考慮的不是性價比問題,而是安全問題,也就是如何能安全的發第一筆財,賺第一桶金。畢竟以咱們這種時空交易的金手指,隻要小心謹慎,假以時日變牛逼是板上釘釘的事兒!”

“這倒是說的沒錯。”李永吉點點頭。

“以不鏽鋼製品這種還沒出現的東西為例,這東西必然跟當年鋁製品剛出現一樣,隻能當奢侈品賣,你在實力不足的情況下,貿然大量出手,必然會引起有心人的注意,因為高利潤意味著高覬覦,在起步階段,是很不合適,也很不安全的。”

“那藥品呢?”

“藥品的問題雖然前期不至於那麼不安全,畢竟是救命的玩意兒,也可以拿祖傳藥方之類的說法去忽悠人,但問題是你真要把藥物賣出黃金價,少量還好說,大量的話,你賣給誰去?”張信達道,“你那個時代可是人命如草的亂世,普通人能吃上飯就不錯了,有幾個人能想到另外花錢去買藥?大都是自己找點土方硬抗。

換句話說,一個解決了溫飽的社會,老百姓才會再去考慮吃藥治病的問題,而顯然在你那時代的中國,屬於連溫飽都沒解決的時期。因此你的特效高價藥,國內的市場很小,大多數老百姓買不起,用不起。

雖然也有些能買得起高價藥的有錢人,但有錢人又不是天天生病,就算生病了,又讓你知道了,可你一個孩子,又不是醫生世家,別人憑什麼信你?好,就算信你了,療效也不錯,那麼推廣問題呢?那可不是信息時代,登個廣告就成的,你得一家一家的去推銷。

何況,你那時候都是講究對症抓藥,是先看病,再抓藥,你要是在清朝靠賣藥起家,那你前期啥也別幹了,就當郎中給人看病去吧,忙死你。

更不用說,你的藥太好的話,時間一長,其他藥房也會視你為眼中釘,過一段時候肯定會找你麻煩,你有那個能耐擔得起來麼?”

“那外國人呢?我找外國人推銷不成?”李永吉道。

“外國人更麻煩,首先此時來中國的外國人本來就不多,有錢的外國人更少,真有錢還愛惜自己的,誰還來晚清時期的中國啊?就跟在現代社會,你真有錢,還愛惜自己的,除了腦子有病或者有特殊原因的,有幾個中國人樂意去非洲混的?

其次,還有個信任問題。外國人此時有幾個肯信中國人的特效藥?你說西藥,人家不信,你說中藥,更差,因為中藥在外國人眼裏就好像中世紀的巫藥,避之唯恐不及啊。

這就跟現代社會的人,除非得了絕症沒辦法了,有幾個肯貿然嚐試非洲巫醫開的藥方的?所以啊,賣藥不是不好,但市場太小,就跟現代社會的豪華車一樣,圈子太窄。

歸根到底,這就是一個市場大小問題跟接受度問題,也就是購買意願的問題,而你的特效藥,在那個時期對大多數人來說,購買意願並不高,所以市場也就十分狹窄,除非以後你自己去開辟市場,比如先在自己的軍隊裏推行,慢慢讓人看療效。

你看看曆史,十九世紀中期的超級大富豪們,有幾個是靠賣藥發家的?大都是靠貿易,靠壟斷,靠掠奪,靠鋼鐵!你那是帝國主義時代,就得順應潮流玩掠奪啊!”

說到這,張信達一拍腦袋:“你看我,忘了你不是玩曆史的了,估計你根本不知道十九世紀的超級大富豪都有誰。”

“喂,別小看人啊。”李永吉不滿道,“我起碼知道羅斯柴爾德家族,摩根家族,卡內基,還有諾貝爾。”

“喲,知道的還不少。”張信達大笑,“既然知道那就好辦了,你看那些人,除了諾貝爾跟醫藥有點掛鉤,其他有誰是幹醫藥的?就算諾貝爾,那也不是為了醫藥,是為了炸藥,是別人無意中用了他的發明,發現了**的療效。

總之,你要是沒別的手段就罷了,你明明有更多選擇,為啥非要去做吃力不討好的醫藥?你又不是愛心泛濫的大好人。

米畜的裏根總統說的好啊,所謂經濟問題,就是人民的消費意願問題!既然清朝人民最主要的消費意願是吃飯,所以你說你是不是要先幹大米啊?”

“靠,果然是寫曆史的,真能廢話!總之你的結論是讓我在起步階段玩大米?”

“沒錯!你在起步階段,要想安穩發財,最好是弄一些不那麼紮眼的,市場接受度高的東西。”張信達道,“糧食可是好東西啊,古今通用,是一種必需品,市場廣大,購買意願強烈,在溫飽還沒解決的時代,特別是在太平天國肆虐的時代,那絕對是比銀子都好用的硬通貨!隻要有糧食,就不愁沒地方賣!對了,你那邊大米價格多少,你這個糧食鋪的小開,穿越了這麼多天,總不會一點也不清楚吧?”

“這個,我平時又不怎麼關注這個。”李永吉想了想,“不過,好像有點印象,昨天吃飯聽便宜老爸說,最近明明到了收糧的季節,收購價卻反而看漲,似乎是從原來的2兩1錢銀子一石,變成2兩2錢銀子一石了,說照這個趨勢,以後看來還得漲,打算提前多進些貨囤起來。”